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ID:10123650

大小:5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6-11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_第1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_第2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_第3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_第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1.用史实说明隋朝统一的条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2.正确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主观目的;客观现实;消极作用;深远意义。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4.比较秦、隋的相似之处:统一、制度、工程、民族疆域、暴政、教训。5.评价隋炀帝(可以从功过相当、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1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绩及分别所起的主要作用。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绩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破格用人选贤任能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经济轻徭薄赋

2、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生产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发展科举作用奠定基础承上启下开创盛世82.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1)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明等。(2)“治世”出现的原因:统治者吸取前代兴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剥削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这一政策往往有连续性,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科技的进步;特别

3、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因素。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3)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以法治国。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才能发展,任人唯贤,事业有望。④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3.正确评价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继续上升。(原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注重发展科举制度)总之,她的统

4、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4.唐朝前期繁盛的原因及对后人的启示原因:①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②唐初李世民实施的一系列调整统治的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③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善于纳谏。④人民安居乐业积极性提高,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的直接贡献。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以法治国。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事业有望。④多听不同意见。⑤适时调整政策。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1.三省六部制确立的目的、作用和历史地位。82.科举制

5、度的产生、完善及评价。A.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B.兴起与完善①科举制的兴起。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科举制

6、的完善。唐承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C.作用:是隋唐两代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①抑制了门阀势力。②扩大了官吏来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子政局的稳定。⑤具有一定的文化统治(垄断学校教育内容、科举考试内容)与文化普及(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功能。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⑥科举制为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采用,为中外文化交

7、流做出贡献。D.废除(1905年新政)原因:①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弊端(如考试内容单一、不合时宜,考试作弊等),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②8西学的传播,对科举制度形成巨大冲击,科举制度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③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削弱了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读书致仕”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少士人忧国忧民,不再热衷科举,积极入世,注重经世之学。3.唐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条件、目的、内容、意义、作用。4.选官或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1)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两汉时期尚处

8、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或制度,是很不完备的。所以,汉代常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吏治比较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