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

ID:10142875

大小:507.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6-11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_第1页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_第2页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_第3页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_第4页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耐药性综述-医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细菌耐药性临床三班鲍星奇什么是细菌耐用性bacterialdrugresistance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或敏感性降低的现象细菌耐药性现状—新药的开发速度明显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美国在1998年间报告了4013例侵犯性肺炎双球菌病例,其中3478例(87%)分离菌中24%是对青霉素有耐受性的。青霉素抗药性分离菌的比例从1995年的21%增加到1998年的25%。头孢曲松抗药性沙门氏菌的流行从1996年的0.1%增加到1997年的0.4%和1998年的0.5%。保加利亚的调查表明,22.4%的肺炎双球菌菌株对青霉素有抗药性,对四环素

2、有抗药性的为37.6%,对氯霉素为10.6%,对红霉素为21.2%,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为9.4%,而对TMP一磺胺甲恶唑则达42.3%。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监测专家发现一些细菌已产生了超广谱酶,这种酶能水解抗生素,可以抵抗人类费尽心机研制出来的7~8种广谱抗生素[3]。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达70%,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达80%,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达70%以上,均居全球首位;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

3、多年,可其耐药率己经达80%,居全球首位[4]。超级细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抗生素一般对它们不起作用,携带有NDM-1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不再敏感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B),以及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等。耐药性产生机制归纳起来,主要有八种情况:①干扰或阻断抗菌药物输入细菌细胞的能力。如磷酸霉素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结构相似,运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运输系统可

4、用于磷酸霉素的运输。②细菌细胞的药物作用位点发生改变,因而降低或失去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结合能力。如对红霉素、链霉素、春雷霉素、氯霉素、磷酸霉素及利福平等产生的抗药性,均与细菌细胞的药物作用位点的改变有关③使抗菌药物失活或钝化而失去作用。如某些酶使抗生素灭活或钝化,青霉素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许多酶可使抗生索失去作用,这些酶受染色体基因或质粒控制。耐药性产生机制④对抗菌药抑制的代谢途径形成替代途径,或称旁路;⑤细菌的酶发生改变,对抗菌药物不敏感;⑥产生对药物作用有抑制作用的颉抗药:⑦细菌对药物抑制的代谢产物需要量降低:⑧改变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5、。抗茵药物渗透障碍细菌外层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对阻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有重要作用。革兰阴性菌外膜上有亲水性的药物通过蛋白一外膜蛋白,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如铜绿假单胞菌失去特异性外膜蛋白D2后对亚胺培南发生耐药。细菌生物被膜(SSV)的形成BBF是指细菌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并将自身包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质,细菌在BBF的保护下可逃避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和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如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BBF。药物作用靶住的改变菌体内有许多抗菌药物结合的靶位,细菌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易结合是耐药发

6、生的重要机制。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为干扰细菌肽聚糖合成,此类抗菌药物通过与茵体内青霉紊结合蛋白(PBP)结合发挥作用。PBP改变,抗菌药物不能与之结合或亲和力降低,则产生耐药。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遗传机制分为染色体耐药性和质粒耐药性,前者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而产生,多数能对一种抗生素耐药,由核蛋白体的蛋白质改变而产生。细菌与药物接触较易获得该种耐药性。后者是临床上细菌发生耐药性的主要方式,耐药因子(质粒、转座子、噬菌体、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除遗传给下一代细菌外,还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化方式转移给其他种

7、属的细菌,质粒耐药性是引起细菌耐药性散播的主要原因。细茵的突变选择当使用抗菌药物时,有突变的耐药菌株与敏感菌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敏感菌被控制或被杀灭,耐药菌则保留下来,称为突变选择学说。但是,细菌的自发突变率约为lo一~lO一,机率小,且不稳定,因此在无持续选择压力的环境下,细菌不可能形成稳定的耐药菌株,因此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中仅居次要地位.细菌耐药性扩散的机制细菌具有多种携带耐药基因的可转移遗传因子自然条件下耐药基因可以多种途径在细菌间进行水平转移环境中存在有利于耐药性诱导及耐药基因转移的条件空气介导传递细菌具有多种携带耐药基因的可

8、转移遗传因子我们知道,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位于染色体上,但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还占不到5%,而更多的耐药基因则位于非染色体可转移遗传因子上。细菌可转移遗传因子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