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ID:10145492

大小:4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6-11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_第1页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_第2页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_第3页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_第4页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的深入解析,认识到它在文化色彩、旋律线条、调式特性及其逻辑关系、对称性结构原则、调中心游移的色彩转换等方面的特性与特质,剖析其皖江水域的风俗内蕴和审美情趣,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历史评价。进而认为,只有藉此而对其进行基于现代审美语境的发展和改编,才是当涂民歌传承保护的可行之道。关键词:音乐形态;音乐素材;旋法;韵律;线性思维;结构动力;调式游移;民歌改编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16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涂民歌音

2、乐形态的深入解析,认识到它在文化色彩、旋律线条、调式特性及其逻辑关系、对称性结构原则、调中心游移的色彩转换等方面的特性与特质,剖析其皖江水域的风俗内蕴和审美情趣,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历史评价。进而认为,只有藉此而对其进行基于现代审美语境的发展和改编,才是当涂民歌传承保护的可行之道。关键词:音乐形态;音乐素材;旋法;韵律;线性思维;结构动力;调式游移;民歌改编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16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在地形地貌上有“一山三水六分田”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3、产项目“当涂民歌”不同的体裁形式,如山歌、号子、秧歌、小调、舞歌等,后来音乐工作者根据流传民歌改编加工而成的“新民歌”体裁又为其注入了时代活力。由于水乡多样的文化生活、语言和风俗而产生丰富的民歌音乐题材,当涂民歌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情感抒发、民风民俗等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当涂民歌已有5次较大规模的普查收集工作,除了多次入选安徽省和全国的民歌集外,还于1963年、1964年、1979年编印发行了“当涂民间歌曲”专题曲集。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日益受到

4、各界关注,其发展进入第三次兴盛期。①除了频繁上演于各类晚会、音乐会外,当涂民歌还走出国门于2010年2月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世界最高艺术殿堂。②2010年8月,由银声出版社出版的《当涂民歌》专题曲集(本文的谱例均选自于此)、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当涂民歌》音像专辑就是这一思潮背景下的产物,有声有像有谱的立体呈现,让人们更能全面地感知其艺术魅力。在当涂民歌的传承发展中,黄熙云、刘自盛、朱龙绪、徐家桢、宿南等人对当涂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近年来,关于当涂民歌的研究已有大量篇幅涌现,主要

5、涉及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改编创作技术及音乐特征分析等方面,徐家桢、孙来法、张程刚、张庆满、徐业华、王红艳等于此留下了十余篇论文。宿南主编《当涂民歌》中以曲谱为主体而兼收历史发展和分类解说的全面基础解析,给当涂的研究提供了充裕的平台。纵观当涂民歌的研究,音乐本体形态分析较为欠缺,但这是当涂民歌研究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基础。认识其形态特点,就可以从技术的核心来传承发展它们在当下语境中的可行性形式,就可以从内涵上把握其现代的审美尺度,更能从技术核心上去进行基于原味保存的新改编。因此,笔者拟就此

6、展开论述。一、从音乐色彩来认识当涂民歌的音乐语言特质16从文化色彩区上看,安徽民歌主要可分为三种:其一是皖北色彩区,因其俊朗高亢的音调、直率泼辣的风格而与北方地区的民歌相近,五河民歌《摘石榴》是其代表;其二是大别山色彩区,因其激越而不失婉转的音调、规整对称的结构而兼具南北方山歌的某些特点,“慢赶牛”是其代表;其三是皖南色彩区,皖南水乡旖旎婉转、丰富多变的音调而使其具有江南民歌的特点,“当涂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16基于这一文化色彩的总体框架,当涂民歌在旋律手法上是依据其歌词在语言上的方言格律和平仄

7、而进行的,当涂地区的方言有“吴语”和“江淮语”等的不同,旋律上也会相应呈现不同的形态。这些特征已在张程刚的论文中予以解析③,本文不做展开。在方言韵律的基础上,当涂民歌采用大量加用衬词来增加旋律的旋律线条变化。如《打麦歌》④中除了开头以“啊哟嗬嗨来”等虚词开腔引出音乐的主题,还在“打起麦来唱起来,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歌词中大量加入虚词的衬词,这样不仅扩张了音乐结构,增长了音乐篇幅,还在音乐材料的发展形态上更加灵活多变,综合而呈现回环往复、缠绵盘绕的旋律线条,从而使地方语言的字调以音腔化

8、的柔滑音乐线条进行。像上述《打麦歌》的衬词运用属于非规律型的,这在当涂民歌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但亦是有规律的,这种手法与当时词调歌曲、山歌、曲子等体裁是相一致的。如《对山歌》中,在句中加用“那么哎嗨哟”,在句尾加用“那么哎哟”。《对山歌》在虚词的运用上非常注意与旋律句式的协调发展,而非生搬硬套。如第二、第四句中依据旋律的起伏变化需要而改用“哎嗨哎子哟”,第三句又因旋律的“简化”需要(实际上是“转”势需要)而省略了“那”字。此外,句尾的“哎哟”所采用的强音手法也较为适合于强调型的音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