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

ID:10149582

大小:4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_第1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_第2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_第3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_第4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过关练习(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5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回答1—4题。1.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引进3.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较前代有

2、所发展③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B.建州女真进入了辽沈地区C.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部门。回答5—8题。5.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种植棉花,出现棉纺织业,开始于A.东汉B.唐朝C.南宋D.元朝6.我国今天的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这种构成格局基本形成于A.南朝B.唐朝C.南宋D.明朝7.中国古代下列作物种植的先后顺序是A.葡萄——棉花

3、——甘薯B.葡萄——甘薯——棉花C.棉花——葡萄——甘薯D.甘薯——棉花——葡萄8.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国家的赋税改征银两B.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C.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历代政府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回答9—12题。9、战国时期,面对秦国东进的巨大压力,韩国国君曾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水渠,你认为其真实目的应是A.帮助秦国治理水患    B.促进秦韩友好交往C.传播韩国水利技术      D.消耗秦国人力物力10.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A.开通济渠

4、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D.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1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A.隋朝运河的重大作用B.唐朝南北交通的发达C.元朝南北交通的畅通D.明朝对外港口的繁华12.中国古代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其职能主要是为运输粮食的是①灵渠②都江堰③六辅渠④会通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回答13—16题。1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及其合法

5、化③加速了井田制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A.恢复发展经济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C.稳定社会秩序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15.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我国古代A.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C.社会的人地矛盾不断加深D.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开始进入衰落时期16.清朝的“地丁银”就是A.地丁合一,按土地统一征收白银B.对田赋和丁税分别征收白银C.取消丁税,只对土地税征收白银D.按人丁和土地统一征收白银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

6、辉煌而曲折。回答17—17.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当地繁荣D.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18.下列诗句能反映隋唐商业特点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19.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小民似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人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

7、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回答21—24题。21.战国时

8、期,城市逐渐由武装据守的都市形态转变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