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ID:10163326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_第1页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_第2页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_第3页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_第4页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文章介绍了某金矿所在区域成矿背景,阐述了该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的成因,解剖某金矿有助于深化对该区域同类矿床成因的认识,同时对指导该区域找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规律;金矿;背景1.区域成矿背景某金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康滇地轴”,靠近三江褶皱。区内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系,区域内构造受小江断裂与普渡河断裂的控制,总体呈NS向,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NS向组,以脆-韧性剪切带最为明显,多被后期断裂截断;ES向组,断裂规模较小,但对

2、赋矿的脆-韧性剪切带带有破坏作用。近NS向的小江断裂及其伴生的老杉木箐断裂带控制了中-基性侵入岩的产出,而沿位于老杉木箐断裂带内的拖布卡复向斜轴部出露,主要为晋宁期的辉长岩、辉绿岩及少量闪长岩,金矿化产于向斜西翼。南部近EW向的断裂及同方向的复式向斜、近NS向的断裂组成的构造带,控制中-基性侵入岩及著名的东川式铜矿产出。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6矿区出露地层为昆阳群因民组(Pvt2kny)、鹅头厂组(Pt2kne)、美党组(Pt2knm);少量出露落雪组(Pt2kn1)、黑山头组(Pt2knhs)、大龙

3、口组(Pt2knd);在一些沟谷等地出露第四系(Q)。2.2构造矿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主要由近NS、EW向的断裂和轴线方向近南的拖布卡复向斜组成的复杂构造。区内褶皱为拖布卡复向斜的北段,总体走向近NS向,保存情况较差,这与北近NS、EW向的断裂交错切割有密切的关系。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相同的次级背斜、向斜。两翼及核部的岩层倾角变化在l0°-88°之间。向斜西翼的因民组(Pvt2kny)与美党组(Pt2knm)接触界线附近发育金矿化。NS走向的脆-韧性剪切破碎带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小江深大断裂控制了

4、区内的构造变形、地层出露级岩浆活动。断层线呈340°左右方向,总体向西陡倾;西盘为昆阳群,东盘为古生界,是一个经历过张、压、扭不同力学性质转化的断裂,具有明显的现今活动性和较强的热流活动。6作为小江深大断裂伴生断裂的老杉木箐断裂包括了矿区内所有近NS向及近EW向的断裂。近NS向断裂与复向斜轴向基本一致,地层界限以断层线斜交~平行,西翼断裂东倾,东翼断裂西倾,倾角在45°-60°左右。断层线多呈微波状弯曲,断裂破碎带发育断层角砾岩、碎了岩和一些糜棱岩,局部形成有碎粒岩和断层泥,总体显示为压性一压扭性特征,多

5、为高角度的冲断层。此类断层延伸远,深度大,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是含金热液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内主要导矿控矿和容矿的构造。近EW向断裂以一间距大致平行排列,一般长度在5~8km。倾角在70°左右。断层线附近可见角砾岩和破碎带,显示以张性断裂为主,局部具有张扭性的特征。一方面该组断层错移NS断裂与褶皱,并错断矿脉,成为矿体的分界线,对成矿具有破坏性;另一方面,在改组断层与NS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矿体明显变厚,表现出其明显的控矿性。2.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以浅成侵人体形式出现,岩体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岩

6、脉、岩墙、岩株及岩床状。地表出露有辉长-辉绿岩、钠长斑岩、钠长岩、石英角闪正长岩、花岗斑岩。深部分布有隐伏钠长(斑)岩、二长斑岩、变钠质辉绿岩、辉绿玢岩等,以及与成矿有关的为钠长(斑)岩和二长斑岩。2.4围岩蚀变及分带本区蚀变围岩围绕断裂分布,较为发育,主要类型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铜矿化、绢云母化;另外,中-6基性岩中还发育有绿泥石化、黝帘石化、蛇纹石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火山角砾岩中有磁铁矿化、镜铁矿化。蚀变类型与围岩岩性有关,蚀变强度与金矿化成消长关系。其中,黄铁矿化、硅化

7、、碳酸盐化“三位一体”的蚀变是最重要的热液蚀变,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区内蚀变表现出以矿体为核心形成内外蚀变带的特点,在内带主要为硅化、黄铁矿硫化物化、绢云母化;外带主要为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3.矿体特征矿体常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主要赋存于美党组中近NS向的剪切破碎带中。富矿体产于美党组于中-基性岩体接触以及主剪切破碎带于次级断裂交汇的部位,成矿情况与剪切带的陡缓有关,在剪切带较缓矿的部位矿层较富较厚。矿石类型有褐铁矿型与石英脉型两类。褐铁矿型矿石具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为主,次为蜂窝状、胶状、土

8、状、条纹条带状构造。石英脉型金矿石呈粒状结构,块状、团块状、蜂窝状构造。两种矿石类型及主要矿物含量见表1。4.某金矿床成因4.1成矿时代6对于该金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普遍达成的共识就是工业矿化期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新生古储的特点十分明显。在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认为该金矿床经历了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活动、喜马拉雅期,使一条断裂开始由张性到挤性变形,石英脉充填其中,再到剪切破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