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

ID:10165039

大小:3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_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改背景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摘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诵读能够使我们触摸母语的灵魂,能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增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诵读不仅是以习得文辞为目的的表达方式,更是融合了感受体会、理解领悟、情感释放等主体与文本间构建的对话。关键词:诵读;诗歌教学;意义;教学过程;意蕴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77-029在语文教学中,诵读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的诵读,却在上一个世纪随白话文的兴起而式微,尤其是在

2、基础教育的中高段,校园里听不到琅琅书声,课堂上对文学类作品,甚至是诗歌这样的声韵与情蕴高度融合的文学体式,也仍然是以内容分析为主,而且这种分析往往是单向的、过度的,甚至是生拉硬扯,穿凿附会。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提出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而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更进一步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

3、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选修课的设计中也提出了“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的要求。在大纲和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向着传统回归。一、诵读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91.要理解诵读的意义,首先要明白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与西方思维重逻辑性、思辩性不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整体直观性,中国人的感性直觉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感悟。所以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没有“格”、“性”等明确清晰的规定,汉语是通过相应语境采取“

4、模糊”、“意合”的方式组织和使用语言,来达到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汉语绝对不适宜纯粹理性的条分缕析,唯有在诵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悟汉语特有的言语形式,进而感悟言语的意蕴。中国古代诗歌是这种思维方式与这种语言的最好诠释,古代的诗论家在阐述中国诗歌的特征上,没有逻辑分析,没有演绎推理,他们总是潇洒地用诗的语言,模糊却绝对神妙地将诗之蕴,诗之美,淋漓尽致地描绘成一幅写意画,呈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司空图的“诗家美景,如蓝田玉暖,良玉生烟”,还是严羽的“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都让读者于心有戚戚,却很难用精准科学的概念或术语描述。同时,汉

5、语特有的发音方式和声调,也需要通过诵读去感悟、体味,而诗歌同样还是这种特征的最好证明。诵读能够使我们触摸母语的灵魂,贴近本民族的精神家园。92.诵读能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文字是诉诸视觉的,容易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即使放慢速度,细看文字,单一的神经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会太深刻。而“诵”和“读”都指出声地念,段玉裁《说文解字》中注“诵”为“以声节之”,注“读”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诵读不仅要看,还要反复看,仔细看,再变为有声语言,这已经是一次再创作,同时“读”的内涵是要通过“抽绎”(感悟、理解)来“得其义蕴”。所以对文字的反复,意

6、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在诗歌的学习中,能够“吟咏以声节之”的“诵”和能够抽绎出意蕴的“读”的重要不言而喻。清代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仍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遍,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可见,诵读能将读者引向文字作品的更深处,也是诗歌教学

7、的重要内容及主要手段。3.诵读能增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诵读将文字转换为声音,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两种表达的相互转换。教材所选课文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朗诵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这些经典文章的遣词用语,使学生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接纳规范语言,潜移默化地提高口头表达的水平。经过长期反复的诵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及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

8、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久而久之自然对写作产生良性的影响,从耳到口,从口到心,从心到手,声通于心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二、诗歌教学中“诵读”存在的问题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