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ID:10200483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2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_第1页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_第2页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_第3页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2)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3)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及标记噬菌体的方法。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张具有典型性状的明星母女、父子的图片,引出话题:生物的性状是如何遗传的?对于这个问题很早以前生物学家就对其探索研究了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由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创设情境,引出遗传的话题,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探究历程1.展示孟德尔实验及其实验结论4简介遗传学探究历程生物的性状

3、是由基因控制的教师表述: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探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2.展示摩尔根实验及实验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设疑:染色体与遗传又怎样的关系呢?3.展示染色体结构图片,指出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设疑: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 教师表述:20世纪20年代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表述原因,但还是有人提出异议,围绕“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的争论开始了。最早开始的实验是1928年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学生观察梳理遗传发展历程 思考问题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实验

4、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的介绍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本53页实验过程,并思考问题: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步?各看到哪些现象?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3.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的?4.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分钟之后用PPT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5、     学生阅读课本实验过程思考总结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引导探索第四组中是S型活细菌导致小鼠死亡的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设问:转化因子是什么?分析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所含成分,设问如何证明转化因子是何物?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展示艾弗里实验设计过程及实验过程和结论三、噬菌体

6、侵染细菌的实验设问:为什么有人对艾弗里的实验结论表示怀疑呢?有没有什么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回答课件展示噬菌体结构模式图,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提问:噬菌体侵染细菌分为哪几个步骤?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呢?展示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方法:用同位素标记法。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含有P而蛋白质中没有P;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展示实验过程并分析各步骤目的:提供问题讨论:1.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2.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此实验

7、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用带35     听讲,分析思考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1.分组、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内化体验理解知识                  4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