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

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

ID:10219188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6-12

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_第1页
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_第2页
资源描述:

《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制带阀门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一、成果简介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通常情况下,一旦明确诊断首先考虑开胸结扎术或切断缝闭术。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有一定死亡率。因此,1967年,Porstmann首先用导管法堵闭PDA获得成功。介入治疗法治疗PDA的诞生和不断发展,操作方法的不断简化和完善,目前大有成为PDA首选治疗方式的趋势。此法无胸部手术切口疤痕,仅在腹股沟见一穿刺点,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而且PDA的介入堵闭法较其他手术方法安全,尤其是对手术后有残余分流(再通)的PDA治疗,更为安全有效。1979年,Rashikind应用双伞型塞子通过股

2、静脉堵闭婴幼儿的PDA获得成功。因该技术应用不锈钢丝做成伞架,外裹以Ivalon薄膜,能通过8F的血管鞘,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甚至有人报道堵闭3.5Kg新生儿的PDA,现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但该技术仅适用于PDA内径小于7mm者,PDA不能太长;且有3%塞子脱落至肺动脉或主动脉;术后经彩色超声随访,两年内10~20%有残余分流;该器械价格昂贵,不适宜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近年来有应用Sideris盘状钮扣样或应用SpiralCoil装置堵闭PDA的报道,尽管术后残余分流低于Rashikind方法,但仍高达14%,或仅适用于内径较小的PDA。Porstmann法PDA堵闭成功

3、率达90~99%,除少见的塞子脱落外,术后很少有残余分流,但由于该技术通过压缩的Ivalon塞子通过股动脉逆行置入PDA,故对病例选择较为严格,一般适用于6岁以上、PDA内径在6.5mm以下的儿童,对成人也仅适用于内径小于8mm的病例,虽该器械价格便宜,治疗PDA效果良好,但由于有较严重的血管并发症,近年应用趋于减少。近期有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堵闭PDA,但其即刻完全堵闭率在30%左右,其余在24小时内完全堵闭,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且价格昂贵。Rashikind等方法使用范围窄,残余分流发生率较高,而且器械价格昂贵,故在国内尚不能广泛开展。二、技术指标巨大,窗型及

4、术后再通的PDA,为疑难病例,为目前介入治疗方面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对此类病例多采用体外循环下缝闭术,但手术后并发症多,创伤大,费用高。为了克服上述各方法的缺点及解决疑难PDA的治疗问题,该项目独创性的发明了带阀门内支架堵闭装置,其特点为①操作简便,不必建立股动,静脉钢丝轨迹,可以从股动脉逆行或从股静脉送入带阀门血管内支架治疗PDA。②支架扩张后呈哑铃状,能牢固固定在PDA内,支架内泡沫样网状结构易使血小板、纤维素及凝血物质滞留,形成血栓,且网状样结构有利于血管新生内皮细胞的形成、生长、覆盖。动物实验证实,8~12mm内径的PDA堵闭术后一个月以上,主、脉动脉端已被新生内皮

5、覆盖,达到永久闭合的目的,可使用于堵闭10~12mm内径的巨大PDA患者。至今临床应用已34例,随访3~52月,均达到完全闭合的目的。③该堵闭装置治疗内径8mm的PDA,只需通过9F血管鞘,而Porstmann方法治疗内径8mm的PDA需用24F血管鞘,故该装置对血管损伤小,可适用于3岁以上的PDA患者。三、应用领域该技术使常规手术治疗变为微创治疗,避免了全麻及大手术,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危险性;消除了术后再复发及残余分流的并发症及解决了疑难PDA的治疗问题;有美容效果;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因而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该设备的国产化,减少堵闭装置的进口(进口2.5~3万元,国产0.6

6、~0.8万元),节约外汇,并可出口,赚取外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