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

ID:10269235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4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_第1页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_第2页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_第3页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_第4页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循证医学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下图)。当患者出现水样鼻漏、喷嚏(尤其是发作性)、鼻塞、鼻痒等症状2项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1小时以上,伴或不伴眼痒及结膜炎等眼部症状时,即可作出过敏性鼻炎诊断。在鼻镜下,可见鼻黏膜呈苍白、淡白、灰白或淡紫色,鼻甲水肿,总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黏涕。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可将过敏性鼻炎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又可将其分为轻度和中重度。                     

2、                                          [图]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流程图  目前,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国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过敏性鼻炎在全球大多数地区持续增多。在我国,北京和广州市13~14岁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已达10.4%,年平均增长0.33%。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及免疫治疗。  1911年,英国医生利奥纳多·努恩(LeonardNoon)和约翰·弗里曼(JohnFreeman)首先提出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方法治疗花粉症,迄今已有百年历史。1

3、00年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其中,非常重要的转变是从以经验医学为主的模式逐步发展为以循证医学(EBM)为主要证据的模式。这一发展可谓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的思维方式。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即是EBM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  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临床经验、患者意见的统一  循证医学(EBM)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结合医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将患者的价值观考虑进去,最后为每个患者制定出最佳诊治方案。因此,EBM意味着参酌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意见,并将三者有机统一。  EBM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基于临床研究所取得的最佳

4、证据,即,在临床医师明确治疗方案、专家制定诊疗指南、政府制定各类卫生政策的过程中,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而最佳证据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即,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系统性评价(SR)及荟萃分析。当然,经验也是证据,但他们是不可靠的、低质量的证据。然而,当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不存在时,前人或个人的实践经验也是最好的证据。  在EBM中,证据的等级包括五类。其中,Ⅰ类为多中心、大样本的RCT、SR或荟萃分析的结果;Ⅱ类为至少一个设计良好、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Ⅲ类为设计良好的准临床试验结果;Ⅳ类为设计良好的非临床试验结果;Ⅴ类则为病例

5、报告、临床总结或专家意见。  过敏性鼻炎治疗原则的更新  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是EBM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从其治疗指导原则文件的逐年修正中,即可发现其治疗地位的逐渐改变。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关于免疫治疗的意见书中指出,SIT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者。  2001年,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相关指南,建议将SIT作为防止变应原反应发生的一种补充措施,且最好于疾病的早期开始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预防其进一步发展为严重疾病。 

6、 2006年,EAACI发布SIT相关指导性文件,指出SIT是一种可改变疾病发展进程的对因疗法,应该尽早使用,以防止受累器官黏膜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2008年,EAACI再次发布ARIA指南,强调变应原SIT对控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有效,其循证医学推荐级别为B级。  免疫治疗:兼具个人经验、最佳证据和患者关怀  免疫治疗之所以能被循证医学所推荐,正是由于其具备了个人经验、最佳证据及患者关怀三个方面内容。  变应性炎症反应的特点是产生免疫球蛋白(Ig)E和肥大细胞、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活化和聚集。上述反应过程主要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7、)2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IL)-4、IL-5、IL-9和IL-13等来调节。  免疫治疗机制  免疫治疗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抗体反应,即首先出现一过性的变应原特异性IgE升高,然后出现变应原特异性IgG(尤其是IgG4)和IgE升高;其二为效应细胞反应,即免疫治疗抑制鼻黏膜中的肥大细胞、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其三为T细胞反应,即抑制变应原诱导的Th2免疫反应,促进Th1免疫反应,表现为诱导产生干扰素γ和调节性T细胞,后者既可直接抑制Th2免疫反应,又可通过产生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分别调控IgG4和IgA生成。

8、  近年研究进展  免疫治疗效果显著雅各布森(Jacobsen)通过过敏症预防治疗研究(PAT)发现,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过敏性鼻炎儿童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