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

ID:10332733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_第1页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_第2页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_第3页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致董子仲舒之信的论文下敬启:  杂志编辑约学生向心仪之伟人写信,我立刻念及先生。  近些年来,学生研究华夏治理秩序史,最近又为先生之“天人三策”作义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先生实乃孔子之后儒家历史上最为杰出之人物;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创制立法者。  我这样说,周围一般学者甚至儒门同道,皆有不解之色。先生自己恐怕也有点惊讶,毕竟,先生构想之制度是在身后才显现出来的。在此,学生愿将这一制度发生过程向先生略作汇报,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曾从先生问学之太史公司马迁于《儒林列传》中说先生“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

2、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此处记载过于简略,学生始终好奇一个问题:先生三年不窥园,所深思者何?反复阅读先生“天人三策”,学生有一大胆推测:先生研精覃思之问题是如何去秦制,驯化秦制之专制皇权。  其实,此系我儒门在孔子之后一以贯之的思考主题。  过去百年,以启他人之蒙昧自诩的现代知识分子总是说,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生思想是要给秦制穿上一身漂亮外衣,而称先生为专制帮凶。这个谎言长期流传,影响深远。这些知识分子高谈“科学”,面对历史,却无丝毫科学精神,他们不读文献而忙于

3、以讹传讹。正是这些制造关于儒家、关于传统的现代谎言与迷信的知识分子,为二十世纪新秦制之登场,进行了一番全面而及时的清场工作。  然则,如何去秦制?先生三年不窥园而苦思者,即为此问题吧?秦制之关键在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不承担任何责任之皇权,刑治之酷烈亦源于此。.对此,儒门先贤均有清楚认知,如秦博士淳于越针对这一点,当秦始皇面主张复封建,其意就在于分散皇权。汉初陆、贾二先生之核心诉求,也是皇帝所拥有之打天下式权力,也即军事性质的独裁权力。去秦制之关键在于约束皇权。然而,汉初事实已证明,皇权制下之封建,只能导致灾难,故复封建之路不通。陆、贾

4、二先生也没有在此之外提出有效方案。然则,有效地限制皇权方案何在?  先生之贡献正在于此:找到了控制皇权之方案。这就是《春秋繁露·玉杯篇》所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此为先生思想之大纲乎?学生冒昧地将此概括为“天道治理观”,有时称之为“天道宪政主义”。先生对策武帝,正以此为立论之大纲领: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此为

5、先生身后两千年治理之哲学理据。由此,治理活动被置于天人之际。这一理念实极为古老,至少始于尧舜,贯穿三代,体现于政体安排中。唯在春秋后期至汉初,伴随着世俗化,此一传统在政体层面中断。然而,孔孟皆有明确的天道信仰,经由邹衍,此一信仰系统化,并进入经学,借助经学之传播而被社会广泛接受。先生之贡献在于,循乎此一思想、观念大势,将政体纳入天道中,特别突出了皇帝对于天之责任。  然而,到二十世纪,诸多现代知识分子接受“科学主义”——其实他们对科学的运作机制从来都不了解——把先生思想归入“迷信”之列,因而低估先生思想之重大意义。这些知识分子不知道,秦制

6、之绝对皇权才是真正的迷信:对皇帝个人之意志、智力、欲望的迷信。先生之理念则推动治理之理性化:皇帝必须法天而治,必须探究客观的天道,以此立法、施政。尤其重要的是,皇帝本身并无此能力,唯有儒者凭借着五经之知识,有能力探究天道。由此,儒者得以进入政体,此为政治理性化之关键。  又有人指控先生思想旨在确立“君权神授”,以维护皇权之绝对性。这是罔顾历史、文化脉络之妄谈:首先,天不是神,在中国历史中谈论君权神授属于概念的误用。其次,在西方语境中,所谓“君权神授”的含义也是复杂的。第三,更重要的是,秦制之皇帝自居于天,先生则明白告诉皇帝:你不是天,不过

7、天之子耳,当孝敬于天,顺服于天。由此,皇帝之威势被大大降低,被迫与儒家士人分享治理权。  启蒙知识分子更没有看到,先生之理念打通了儒家士大夫进入政体之通道,从而为皇权设立了一个有形的控制力量。此即天人三策后两策之核心内容。第一策中先生力主更化,去秦制。秦制之支柱为文法吏,故第二策中,先生提出,兴办太学,以另行培养人才;变革秦代遗留下来的以官、以富选官之官吏遴选机制,而从基层遴选“吏民之贤者”。然而太学所教者何?何为贤者?至第三策,先生提出,废黜刑名、黄老,太学仅用六艺,举贤也集中于“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这些建议环环相扣,一举改造了秦

8、式政体:  首先,儒家士大夫群体形成并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秦制之官吏为习刑名狱令之文法吏,他们没有价值、信念,对自己的事业也没有情感投入。文法吏只是皇权用以统治的技术工具,而缺乏政治主体意识。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