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

ID:10442003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_第1页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_第2页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_第3页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_第4页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摘要】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是合理选择计量属性。本文首先明确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采用的计量属性并非公允价值,并结合案例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的盈余管理问题。最后提出应根据资产现行用途将资产分为“在用”和“在交换”两类,不同类别资产的减值确认略有区别,但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则暂且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要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一、引言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下文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对长期

2、资产减值进行了规范,资产负债表日当有确切证据表明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较高者时,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会计是相对于初始计量的一种后续计量方法,它强调的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一种修正,而不是重新计量。然而,在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计量缺乏客观性,尤其长期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带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对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进行估计,而只要稍稍改变估价过程就可少提、不提或多提减值准备以操纵盈余。为了减少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我国

3、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允许转回。这项政策确实压缩了盈余操纵的空间,但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前后,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中仍存在平滑利润、避免亏损等盈余管理的动机。显然,计量属性的选择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资产减值准则最明显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陈宋生等,2007),而财政部在2014年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39)明确公允价值不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中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预计未来现金

4、流量现值的计量。那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究竟如何选择计量属性,是否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二、资产减值准则对计量属性的选择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用“孰高”原则,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个指标中的较高者作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且准则对上述两个指标的估计方法做出了具体的规范。1.关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规定。对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资产减值准

5、则规定销售协议价是估计减值资产公允价值的首选,其次是活跃市场上的买方出价,最后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对于仍然无法可靠估计公允价值的资产,准则没有要求采用估价技术(如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而是直接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我国发布的CAS39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观点,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强调公允价值应以市场为基础计量,而不是考虑特定主体计量,强调市场对资产脱手价格的评价。因此,资产

6、减值准则采用的公允价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允价值,只能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近似,并且当主体已签订销售协议时,以协议价作为公允价值,这必然提供了通过操纵销售协议调节“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机会,进而调节可收回金额。2.关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则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因此,现值计量的首要任务是估计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

7、产减值准则第十一条规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且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果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时间。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对于未来现金流的估计也使用主体管理层预期的信息和假定,基于主体管

8、理层的预期能保证信息的充分性,但是缺乏对信息的公共监督,很可能给主体带来操纵信息的空间。并且未来现金流的估计还需要主体编制的相应现金流量预算,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可能根本没有编制长期(3~5年)现金流量预算,使资产减值的判断更加随意。3.基于“孰高”原则确定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在交换”为前提,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在用”为前提。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