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学(二)?论文

什么是儒学(二)?论文

ID:10444983

大小:54.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6

什么是儒学(二)?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什么是儒学(二)?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什么是儒学(二)?论文..毕业我先把《天下篇》这段话稍加注解,不过,要真正搞懂,一定要自己去读。中国古人的著作,单靠讲解是不行的,一定要靠自己去读、去悟、去体会。中国学问与西方学问在方法上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西方学问讲究思想(thinking),讲究尽量多的知识..毕业,所以西方人的学术著作喜欢旁引博证。中国学问(尤其是儒、道及佛教的禅宗)讲究感觉(feeling),所以中国人的学术著作不崇尚庞大的体系。传统的中国学人愿意读旧书,从旧书中得到新的感受。这正如苏东坡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个不同的结果是:西方学问由知识积累,中国学问必须人生阅历的积累。所以朱熹教人,主张先读《论

2、语》和《孟子》。他说:“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语孟用三二年工夫看,亦须兼看大学及书诗,所谓‘兴于诗’。诸经诸史,大抵皆不可不读。”单单一个《论语》和《孟子》就要三二年工夫方可小成,可见中国学问需要感受,需要悟。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方:道也。以其有:以为自己拥有。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道术:普遍之道。术是指道的运用。上古之人所体现出来的道在什么地方呢?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神:妙物之名;明,智周为义。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宗即本,依道家,本即自然。精,指道,道

3、家的道,《老子》所谓“其中有精”的“精”。真,指道之本质,《老子》所谓“其精甚真”。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兆,预示、预知。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熏然:像温和的南风,可以吹化万物。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守法为本分。表,标志。参,比较。稽,考查。决,决断。一二三四,指法、名、参、稽。齿,指序列。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事,耕织之事。常,不变之理。蕃息,繁衍生息。畜藏,积蓄、储藏。古之人其备乎!备:完备。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4、,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配:合。神明:上文之“神由何降?明由何出”之神明。醇:通准,以天地为准则。本数:即根本,指仁义道德。末度:即法度。法乃不得已而为之,因而为末。六通:指六合,上下四方。四,春夏秋冬。辟:通畅。小大精粗:即事无具细。运:遥与上文之道术相对。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邹鲁之士、缙绅先生:指儒者。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六经所载之数度散于天下,而成为中国

5、道术之根本,诸子百家皆称而道之。就是说,六经并非只是儒家经典,它们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经典。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不一:虽以六经为共同经典,但解释、运用毫无统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一孔之见。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该:通赅,完备。遍:普遍。一曲之士:看问题片面的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判:分割;析:离析;察:放散。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反:归反,反观。如张横渠论人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

6、,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篇》)“善反之”,即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以上是对《天下篇》这段话的简单注读,下面再从总体上看一看。这段话,讲到了中国学术的根源问题,也讲了“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道理。首先,他强调道为一,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这句话还原到上一句问话,即“神”与“明”“皆原于一”。这个“一”是什么?就是“天”、“德”、“道”、“宗”、“精”、“真”这六个字。这些道理都在六经中表现出来了,因为六经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本来,对六经,“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但后来,“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

7、一”,于是,“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自满足于自己所悟到的那点东西,结果,离开道反而越来越远,即“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我说了,这是一个大道理,明白这个大道理,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儒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文化?有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冯友兰先生有冯友兰先生的解释,梁漱溟先生有梁漱溟先生的解释。冯友兰先生从环境上讲,说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希腊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