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ID:10461994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_第1页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_第2页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_第3页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_第4页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摘要】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其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教育理念、内容、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中美两过大学公【摘要】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其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教育理念、内容、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中美两过大学公民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异同,并立足本国的现实,利用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有益经验,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方

2、面探索我国进行大学公民教育的合理模式。【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教育理念美国是西方民主政治最发达、最成熟的国家,其国民有着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主要得益于其成功的大学公民教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系统并且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而在中国,大学公民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再加上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阻隔,至尽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成熟的进行公民教育的机制,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学公民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承认中美两国在大学公民教育问题上存在差异的现实,并不是不能互相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中美两国在公民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的意识形态根源、目标、教育方法

3、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为中国的大学公民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相同点1.内容体系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各不相同,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上是基本相同的,概括起来两国公民教育的内容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历史教育。在中美两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无论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无一例外地设置了有关国家历史的学科,并把对国家历史的学习,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国家历史的学习,重现先人走国的艰辛历程,增同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2)国情教育。让青年一代了解本国的现实情况,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明白本国的真实需要,及

4、早选好方向,定下努力的目标,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本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评估本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3)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事实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伦理基础。无论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思想源流的中国,还是以清教伦理为根源的美国,都在大学普遍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学生节俭、勤劳、友爱等,帮助他们形成各种美德。(4)成就教育。一个民族在奋斗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是让后世子孙自豪的资本。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取得的光辉成就,了解民族走过的伟大历程,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2.

5、形式中美两国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其他活动形式。跟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虽然较多参加社会实践,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天地依然是课堂,因此,通过课堂进行公民教育成为主要渠道。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美两国同时都很重视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巨大作用,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在中国,各个大学通常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教育基地、开展各种文体来进行;在美国,学校也采取一切办法和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公民教育,其著名的服务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区,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

6、任感。二、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差异1.文化基础中国属于东方的儒家文化圈,对人性较为乐观,提出“人性善”的观念,认为人生来是善的,人的本性就是趋善避恶。在儒家看来,人性中有内在的向善性,行善不需要外力强制也没有任何难为之处,它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儒家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具备一个文明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流露,人人都会自觉去做,不需要外在的强调和干预。美国属于基督教文化圈,在人性上较为悲观,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必须赎罪,必须用一生的时间来做一些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才可以在死后升入天堂。在基督教那里,人由

7、于天生有罪的,为了回报上帝的爱,人必须加倍爱上帝,这种认识无疑为人的行善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保障,但由于人本性的恶,行善不可能是自发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经受极大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在基督教看来,公民意识的形成、公民素养的提高,并非是自然而然、顺利成章的。2.意识形态根源“意识形态”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在其论著《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先提出,意思是观念学,即对观念的研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借鉴特拉西的法语一词,创造了德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解释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统治

8、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