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

ID:10528981

大小:8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7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_第1页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_第2页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_第3页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_第4页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的论文【摘要】本文尝试引鉴逻辑的蕴涵理论对汉语的语句语义进行探讨分析。语义蕴涵主要是解释蕴涵,解释蕴涵完全抛开表层形式,只凭对语句语义的理解而进行。运用解释蕴涵可以作语义鉴别和语义比较。语义鉴别是对单个语句的语义性质进行认定,可将语句区分为单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矛盾句等;语义比较是对多个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认定,可将语义关系区分为同义关系、矛盾关系、对立关系等。【关键词】语义蕴涵虚指蕴涵解释蕴涵单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矛盾句同义关系矛盾关系对立关系***运用现代语义理论对汉语语义进行分析是个新课题。以语义场理论为代表的结构语义学派于30年代出现,是现代语义学兴起的标志,

2、但是无论德国的特里尔(j·trier)还是英国的乌尔曼(s·ullmann),他们的语义研究都只是限制在词(或小于词)一级上进行。直到60年代卡兹(j·katz)、福德(j·fodor)创立“解释语义学"和莱可夫(g·lakoff)、麦考莱(j·mccaent)便是被引用来对语句语义进行分析的一种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引鉴蕴涵理论,对汉语的语句语义进行探讨分析。一、语义蕴涵对自然语言语义进行“蕴涵"分析,不能直接套用逻辑蕴涵,逻辑蕴涵是建立在真值理论基础上的。“蕴涵,即‘p蕴涵q’,或‘如果p那么q’。其意义是‘如果p不是假的,则q是真的’或‘或者p是假的,或者q是真的’。"[①]这就是逻辑上所

3、称的“实质蕴涵",由此可以引出“假命题蕴涵一切真命题,真命题为一切命题所蕴涵"这一“蕴涵怪论"。这里说的“真"、“假"并非语句所陈述的事实上的真假,它与自然语言的语义并无直接联系,因而是不可理解的,这种蕴涵理论当然也就不可能被引用来进行语义分析。“蕴涵"最基本、最简单的关系是“p真必然q真",避开抽象的纯真值解释,将“真"、“假"理解为直观的事实反映,即语句的具体内容,“蕴涵"也就可以应用于语义分析了。为与逻辑学中的“实质蕴涵"相区别,拟将语义间的蕴涵关系称为“语义蕴涵"。语句是事实情况的反映,语句语义实际就是关于事物情况的各种“信息"。“当语句‘p’在语义学上蕴涵语句‘q’时,语句‘p’所

4、传递的信息包含着语句‘q’所传递的信息。"[②]这是对语义蕴涵最简明的阐述。p的信息包含着q的信息,p如果是真的,q也就必然是真的,“p真必然q真"的蕴涵关系自可成立。设语句p为“王前是翻译家",语句q为“王前懂外语",显然,p的信息包含着q的全部信息,而且p语句是真的,q语句必然也是真的,这就可以说,在语义上,语句p对语句q有蕴涵关系,或者说语句p蕴涵语句q。“一句陈述句的蕴涵命题就是离开任何语境可以从句子本身推理出来的那些命题;只要那个句子本身表达一个真实的判断,其蕴涵命题必定真实。"[③]从这一阐述中,可以析出语义蕴涵应具有的条件:(一)离开具体的语境,在同一个可能世界中进行讨论,即排

5、除语境因素,独立分析语义,不涉及语用问题。(二)必须具有“p真,那么q真"的依存关系。为叙述方便,本文拟将语句p称作“源语句",将其所蕴涵的语句q称作“蕴涵语句"。还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语句"绝非语法意义的“句子",它是语义单位,即语义学上所称的“义句",或者说是具有逻辑意义的语句,即“命题"。文中所称的“语词"绝非语法意义的词、词组,它也是语义单位,即语义学上所称的“义位"、“义丛",或者说是“概念"。二、虚指蕴涵虚指蕴涵是以语词为操作对象的,即以一个不定指称短语代替源语句中的各个成分,以形成多个蕴涵语句。“不定指称短语"的结构为:“某+属",即由任指代词“某"附加于源语句中语词的属概

6、念之上而形成。设源语句为s,蕴涵语句分别为s1、s2、s3、s4……源语句s:校长奖励了三好学生。可蕴涵下列语句:s1:某人奖励了三好学生。s2:校长(实施)某行为于三好学生。s3:校长奖励了某些人。为确保虚指蕴涵严格可靠,应遵从下列两条规则:(一)不改变源语句的表层结构。以虚指方式导出的蕴涵语句直接来自源语句的表层结构,各个蕴涵语句一般都不改变原有的语法形式,只是句中某些成分被不定指称短语所“置换"。如上例的s与s1、s2、s3的短语结构均为:s→np+vpvp→v+np(注:tg理论中“→"表“重写",并非蕴涵符号。)以树形图显示则更明显:(附图[图])显然,源语句与蕴涵语句具有着“同构

7、"关系。(二)进行置换的虚指短语必须与源语句成分的语义范围同一。用于进行置换的短语是被限定的“属",这里的“属",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范畴",如“人"、“物"、“行为"、“时间"、“地点"、“形式"等等,“人"便是“校长"的范畴。“属"也可以是较为邻近的“类",比如采用“领导"、“学校领导"也无不可。无论“范畴"还是“类",语义范围都大于被置换语词,以虚指语词限定后范围缩小,结果两者语义相等。如图:(附图[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