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

ID:10576015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_第1页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_第2页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_第3页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_第4页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涓生的忏悔与子君的言说的论文  关键词:伤逝我的前半生时代视角比较  摘要:鲁迅的《伤逝》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描写的都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的两代子君都曾走进家庭,都遭遇被涓生抛弃的命运。本文比较两位作家笔下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分析两个时代不同的故事结局:鲁迅笔下的子君遭涓生遗弃后,无奈只有回到父亲的家中,在无爱的人间死去的悲剧结局;亦舒笔下的香港子君却毅然走出涓生的家,经济上独立,精神上成长,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和真正爱情的美好结局;小说的叙述视角各异,由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由涓生的忏悔到子君的言说,表现

2、作家对社会进步和女性自身弱点的审视,对女性独立和成长命题的探索。    时间相距半个多世纪,鲁迅的《伤逝》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都是描写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但两个故事的结局不同,叙述的视角各异。在作家笔下,两代子君都曾走进家庭,安心做家庭主妇,由一个知识女性变成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都同样遭遇被涓生抛弃的悲剧命运。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期推出“易卜生专号”,在当时的中国引起极大反响。易卜生的《娜拉》,唤起了中国的新女性冲破封建家庭束缚,去争取个人爱情和婚姻的幸福。然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离家出走,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两代子

3、君之所以离开家庭,则是被动无奈的,她们是中国式的“娜拉”。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鲁迅笔下20世纪20年代的子君遭涓生遗弃后,只有回到父亲的家,在无爱的人间死去;亦舒笔下80年代的香港子君却毅然走出涓生的家,有了自己的空间,经济上独立,精神上成长,最终找到自己真正的爱情。.cOm本文比较两代作家笔下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分析小说不同的叙述视角,由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由涓生的忏悔到子君的言说,传达两位作家对社会进步和女性自身弱点的审视,对女性独立和成长命题的探索。    一、时代: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结局    1923年12月26日,鲁

4、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娜拉走后的出路只有两个: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不如此,必得有钱,娜拉要获得经济权。1925年10月21日,鲁迅写完《伤逝》,以小说的形式铺陈一个中国式娜拉出走后的悲剧故事,进一步印证他关于妇女解放的思考,探究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鲁迅《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幻灭与经济能力确实有很大关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早已成为现代爱情的警句。当时的中国,虽经过“五四”运动的启蒙,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深受封建思想禁锢。在涓生的启蒙下,为了爱情,子君是勇敢地

5、反传统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她充满期待地逃出父亲的家,走进爱人的家。涓生的一份薪水养家是穷困的;他们的结合又是被封建礼教所痛恨蔑视的,与周遭的亲人、朋友断绝了关系。此时,子君的自主选择,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她的命运。无意识中,她又回到封建传统规范中,满足于“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生活,从一个知识女性变成一个家庭妇女,饲油鸡、喂阿随……这无疑是可悲的,也引起涓生的不满:“管了家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幻想中的爱情与现实发生了矛盾,琐碎拮据的生活锈蚀着爱情。当涓生失去工作后,他们连吃饭也成了

6、问题。涓生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在子君身上,将自己与子君的感情定义为“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作为启蒙者的涓生,此时只想到自己,他幻想的新生路中已经没有子君。为了生活,明知子君离开他将无法生存,还是选择自救而放弃爱情。涓生“我已经不再爱你了”,将真实重担卸给了子君,无疑给子君以致命的打击;自私又虚伪的涓生似乎在为子君着想:“你更可以毫无牵挂地做事……”①为自己遗弃子君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存之路是艰难的。连涓生都要失业,何况一个离经叛道、“伤风败俗”

7、的弃妇?在家庭里没有男女的平等,在社会上也没有男女相等的什么路。经济无法独立的子君,把爱情当作了自己的全部而失去自我。在从父亲的家到涓生的家时,她是勇敢的,因为心中有爱的期待;在从涓生的家再回父亲的家,她是无奈的,要孤立无援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在封建礼教的“威严和冷眼中”,最终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子君的逝去,留给涓生的只有追忆与忏悔:面对人生的难题,当精神空虚时,他仗着子君的爱逃出寂静和空虚;当生活困窘时,他遗弃子君以自己逃生;子君死后,他又通过忏悔来减轻心中的愧疚和负罪感。鲁迅先生找出子君悲剧的社会根源,却无法找到女性独立解

8、放的道路。  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伴随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传统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的不复存在,带来文学题材与主题的变化。亦舒崇拜鲁迅、张爱玲,崇拜曹雪芹;“然而最钟爱的小说,却是鲁迅的《伤逝》……这故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