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素”研究

中医“证素”研究

ID:1057778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中医“证素”研究_第1页
中医“证素”研究_第2页
中医“证素”研究_第3页
中医“证素”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证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证素”研究【摘要】  “证素”是“证候要素”的简称,由病性和病位两大部分构成,从“证素”研究成果和中医基础理论来看,“证素”即是“证候元素”,是构成病机和病名的组成部分,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所占的地位可能不相同。“证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存在差别,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辨证体系的完善,后者重“证素”在临床各方面研究中的运用和结合。文章总结了近年来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述,提出个人见解。【关键词】证候病机证素  中医学所说的“证”是一个非线性的开放复杂系统,中医的“辨证”属于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

2、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完善辨证方法、提高辨证水平的需要和有效途径。  朱文锋[1]在建立辨证新体系时引入“证素”的概念,初步制订了病位类约30项,病性类约60项,阐述了他们的特点和意义。王永炎等[2]也提出证素和证素靶位的提取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启明等[3]认为证候要素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性:组成证候的最小单元;每一证候要素都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异性症状;临床所见的所有证候都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  “证素”是“证候要素”的简称,是证候辨识的病变本质,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病位,在文献中还有一个概念是辨证要素,是指确定某一证型或者“证素

3、”的主要证候,两者存在差别,前者更具备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中可能具有相对重要的“证素”,但“证素”的原始研究不应该具有轻重之分,因此称其为“证候元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病性与病位一起构成病机,也可以直接代表病机,与病位相比,病性更加复杂,在临床组合中,病位与病位,病位与病性之间有“1+1=2”可能,但病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线性理论往往不易解决。“证素”的研究目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  1临床研究  马斌等[4,5]对中风恢复期和发病后7d与14d的中医“证素”研究采

4、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法简化辨证要素后,再采用分别聚类的方法获得不同阶段疾病的主要病机要素和病机转化特点。“证素”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存在疾病病机(血淤)和病情病机(恢复期以气虚、阴虚为主,急性期以痰热为主)的差异。谢颖祯等[6]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是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中风病始发风证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7d、痰火证在7~14d逐渐减少,第7~14天以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认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

5、转归密切相关。王忆勤等[7]临床调查患者证候,根据专家评分意见得到具有辨证意义的主要症状,进行“证素”分析,得到病性要素5类和病位要素3类,聚类分析得到病位要素3类,与人工分类相同,虚性证候3类分别为全身、虚寒、舌象,实性证候3类分别为湿、热、气机不利,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20个主成分与脾胃湿热和脾虚湿阻两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1.5%和75.4%。  2文献研究  李志更等[8,9]通过慢性肾功能衰竭文献3272篇总结中医证型495个,进行归类后为148个,“证素”37个,病位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

6、3位的是肾、脾、肝,所占频率分别为16.74%,12.43%,5.35%,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3位的是湿、阴虚、阳虚,占频率分别为13.13%,12.64%,10.83%,在所有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3位的是肾、湿、阴虚。主要症状172个,舌象11个,脉象18个,与一般症状相比,舌脉相对统一,淡白舌占舌色总频数的50.4%,胖大舌占舌形舌态总频数的40.8%,腻苔占舌苔总频数的26.2%,细脉占脉象的33.22%。病性类证候要素与文献中出现的症状进行回归分析,频数居前4位的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气虚)的主要症状与主观判断相似。“证素

7、”的研究使证候简单化,但对于一种疾病较少的“证素”不能涵盖全部病机。赵燕等[10]通过研究抑郁症文献65篇获得疾病的主要证型75个,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占前四位,共计72次,提取“证素”33个,病位类10个,肝、脾、心、肾,占总频次的92.1%,病性类22个,气滞、气虚、阴虚、血虚,占总频次64.1%。与慢性肾衰的研究相比,这一结果稳定性好,与疾病本身特点和病机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衷敬柏等[11]对冠心病心绞痛2689例文献研究结果7个实性证候要素和3个虚性证候要素涵盖全部病例,实以血瘀、痰浊、气滞为主,虚以气虚、阴虚及阳

8、虚为主,与传统理论吻合,采用不同“证素”组合可以得到疾病的具体证型,但不能概括临床全部证型,体现出“证素”组合的复杂性,组合过程中遇到的非相加关系可能导致理论研究和临床不一致。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