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ID:10578920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_第1页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_第2页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_第3页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_第4页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_第5页
资源描述:

《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霓虹灯下的“贫困”与改革路上的“保障”摘要:政府在大力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适时实施城市扶贫计划,防止城镇贫困蔓延,为改革的深入提供环境保障。关键词:城镇居民;贫困;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长,城市经济发展更快;我们的城市更加繁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在与小康市民幸福笑脸交相辉映的同时,正折射出越来越多贫困人们渴望的目光,他们渴望幸

2、福,更渴望基本的生活保障。一、霓虹灯下的贫困对于中国人来说,“贫困”是最不难理解的词汇,但经济学上的“贫困”却有着特定的内涵。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是这样描述的: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7》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人文贫困一方面强调政府有义务为人们提供更好条件,以消除贫困;另一方面它更注重贫困的“质量”,即贫困可

3、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镇绝对贫困人口连年增加,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相对贫困之中,从而形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首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中国城镇的绝对贫困群体。城镇绝对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由于贫困标准、统计口径不同,各部门的说法不一。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城镇贫困群体形成一个大概印象。民政部1993年公布的全国城镇贫困人口为1995万人;中华全国总工会1993年公布的处于贫困状态的在业职工为700万人,按每一在业职工家庭人口3人计算,即得城镇贫困

4、人口为2100万人;国家统计局1994年的统计资料则表明,全国城镇居民月收入在103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人口为2000万人,再考虑到传统上由民政部门救助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估计1994年的城镇贫困人口应在2000~2500万人左右。但那时的统计忽略了职工下岗、失业因素,因为当时下岗、失业问题还不严重,下岗、失业人员领取的生活费也在103元以上。1997年,全国职工再就业会议把“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战略途径,此后,城镇下岗、失业

5、人员迅速增加,城镇贫困人口开始转变为以失业、下岗职工家庭人口为主体。截止1997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55.7万人;下岗职工达1000万人,其中下岗无业人员578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中停发、减发工资的困难职工1190.3万人,其中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的特困职工295.5万人,停发、减发离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191.1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无业人员、特困职工、停减发离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四项合计1620.3万人,考虑到重复计算、贫困标准等因素,家庭平均人口按2人计算,则这四类人员覆盖的

6、城镇贫困人口就达3240.6万人。1997年以后这几年,下岗、失业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而且根据国家结构调整的需要,下岗、失业人数还在继续增加,所以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当前城镇贫困人口已不少于3000万人。国家统计部门也承认,城镇贫困率已由1994年的5%上升到现在的8%,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发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号公报,200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占36.09%,据此可知城镇总人口应为4.6748亿人,如按8%的贫困率计算,则城镇贫困人口应为3740万人,与前面的估算基本相符。

7、在城镇贫困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城镇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也日益加剧,1996年城镇贫困户人均收入1321元,比1995年降低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贫困户人均消费支出156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0%,人均收支倒挂248元,比1995年人均收支倒挂数额增加67元。再来看一下中国城镇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相对贫困实际上就是研究贫富悬殊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贫富差距有多大。贫富差距的公认衡量标准是基尼系数,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表的《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的基尼系数为0.28,1995年上升到0.38

8、;世界银行的最新测算则表明中国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6,超过了同期美国0.43的水平;据此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收入差距状况仅比撒哈啦以南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在短短的20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衡量贫富差距的另一种方法是“收入五分法”,即把城镇居民户按收入高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