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

ID:10589497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_第1页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_第2页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_第3页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_第4页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编辑部谈《编辑部故事》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将京城的春节搅得愈发火爆。屏幕上的几位“业余”编辑让老百姓开了眼:天呐,编辑部就这德性!真逗。春节后,《编》剧部分创作人员及一群“专业”编辑来到《中国青年》杂志煽侃一番,侃了一出:魏冬生(魏人)(《编》剧创作人员之一,群众出版社《啄木鸟》杂志编辑):6《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基本上达到了我们当初的创作设想。1989年冬天,由王朔提议创作一部喜剧,定名为《编辑部的故事》,参与创作的人很多,一个星期内策划完了总体设想。创作的总原则是向大众推出一部贴近生活的喜剧。实事求是地讲,这部片子还有很多缺陷

2、,还有很多不细致之处,但总体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真实的。可以说,内在生活的真实是《编》剧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一部分观众认为不真实,这与多年来中国观众习惯于宣传,习惯于文以载道有关系。当一部原原本本反映社会生活的东西出现后,反而觉得不是生活本身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侵权之争》一集,就是一件真事,其中许多对话都是发生在事件中的,可一部分观众却认为这一集纯粹是编的。葛小刚(《编》剧创作人员之一,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这部剧的创作主旨是给人民找个乐,让观众松弛地看这部片子。如今的编辑不能和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的编辑类比,当代编辑与社会的接触面

3、较老一辈要广阔得多,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编辑部中都能找到,因此,以编辑部作为一个窗口反映社会生活是比较合适的。当然,有些观众看了这个片子后对以往认为很神圣的编辑部大失所望,就《编》剧创作人员而言,多数是从事或是从事过编辑工作的,对编辑部的生活是熟悉的。一般说,编辑们对工作是很负责的,但在工作时间内表现得较为随便,也是现实。这部片子打破了编辑部与大众之间的樊篱。尚绍华(《中国妇女》杂志编辑):6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部戏的,剧中所反映的生活我非常熟悉。作为一个编辑,我认为这部片子的一个成就是打破了编辑部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界限,向社会展示了编辑部,让编辑部溶于

4、社会生活之中。人民大众是很敬重编辑的,人们把编辑工作看得非常神圣,于是片子放出之后有一些观众对编辑工作产生了心理落差。其实,编辑也是人,与世上的芸芸众生一样。人民看中我们,是我们的幸事,编辑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在乌托邦里,我们体验着现实,现实生活也磨炼充实着我们,我们应该为现实生活服务,为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服务。这个片子较真实地反映了编辑部的生活。我们不再神秘,不再高不可攀了。马未都(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秘书长):对《编》剧社会上不乏溢美之词,我只想说一下该剧的不足。一是集与集之间不太统一,如《歌星双双》,其中的故事掺到编辑部中未免牵强了些;二是剧中

5、人物阵营过于分明,3个年轻人与3位老同志形成了开放与保守的对垒。事实上思想的开放与保守是不能用年龄划界的。何东(《中国妇女报》编辑):此剧给我留下这样一个总体印象:电影《顽主》中的“三T”公司集体转业,租赁承包了即将倒闭的《人间指南》杂志。原来“三T”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几位年轻人比照原来愈发锤炼得炉火纯青势不可挡,照旧是一片热心、好心,却总“揣着明白装胡涂”。另3位老前辈既愚又迂。6既然定名为“编辑部的故事”,这扇能连接四面八方三教九流的窗口首先应当准确定位,然而更多的时候,这地方让人愈看愈像一个饭店公关部或一个什么服务公司;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错位,

6、才逗出了《编》剧中的不少笑料。如果较真的话,我看《编》剧更像是一部相声话剧加讽刺小品的连续杂糅。《编》剧的弱点就在于它多处定位跑偏,故事内容开掘不深又失之散散泛泛,所以创作上就不免过于平浅、火爆、皮相。杨浪(《中国青年报》编辑):看这部片子一定要有松弛的心态,有宽松的环境,《编》剧故事之外的意义要比故事本身大得多。《编》剧的创作点选得好,用一个编辑部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结构起来,自然,流畅。刘宏伟(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编》剧为中国的喜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用幽默的语言替代了过去喜剧表演的形体夸张。虽然剧中所描绘的编辑部和我所在的编辑部差别巨大

7、,但剧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大众心态却是真实的,真实与否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用正剧的标准来衡量喜剧,便会认为处处不真实。成晓明(《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编辑部的故事》惹人明笑暗笑,其中笑得最意味深长的,恐怕要属编辑。比如有一集,李冬宝帮助读者排忧解难,技穷词尽,不得不从名人警句中东拼西凑,连读者都看破他是抄来的——看到这里,别人笑完就完了,而我们笑着笑着笑出苦味。6《中国青年》的编辑们每天也要大量回答青年读者的咨询,有的问题真像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正面临毕业分配,别人正忙于送礼,我该不该送?”“科长把办公室的文具架拿回家当碗柜,我该管不该管?”

8、等等等等。如何答复,愁煞编辑。让青年干脆随波逐流?不行。我们不能教人学圆滑。鼓励青年和不正之风拼个鱼死网破?也不行,一个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