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

ID:1066260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_第1页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_第2页
资源描述: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freel表土层中,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来年菌丝或菌核萌发,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伤口侵入,主要靠流水传播。1.6锈病花生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的情况下发病重,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结荚以后发病较多。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主要特征是感病叶片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物,状似铁锈。病株矮小,叶色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全株枯死。植株成片枯死时,远望如火

2、烧状,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花生锈病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在四季花生种植区辗转为害,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2综合防治措施花生病害的防治应遵循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从耕作习惯、品种选择、种子精选、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诸多方面综合运用,才能有效防治花生的各种病害,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1。2.1合理轮作换茬花生的几种主要病害在连作地特别是多年连作地发生尤为严重,主要是因为连作使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合理轮作可有效降低病菌数量2。提倡花生与禾谷类、薯类作物轮作,轮作周期以2年以上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3、对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更加有效。2.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我国花生育种经过多年发展,有了长足成效,一些抗病品种相继推出,如中花4号、中花6号、豫花14号、丰花3号、远杂9102等抗病性较强,特别是远杂9102对青枯病有较强的抗性。2.3精选种子,药剂拌种选择饱满、成熟度好的种子,去除发霉、残破种子,晒种杀菌。选晴好天气将花生果晒1~2d,杀死果壳上病菌,提高种子出苗率;播种前1~2d去掉种壳,不要太早去壳,以免影响种子活力,使发芽缓慢,利于病菌入侵;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5%拌种,可有效防治苗期一些真菌性病害3。2.4及时清理

4、病株残体,避免病菌重复感染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耕30cm以上,将表土病菌翻入土壤底层,使其失去侵染能力。同时,还要在花生播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深埋沤肥或作牲畜饲料),以减少病害初侵染来源4。2.5精细整地,科学施肥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以利于形成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施有机肥75t/hm2、碳铵60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150kg/hm2,开花下针期用0.3%磷酸二氢钾

5、进行叶面喷肥2~3次,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施用完全腐熟的土杂肥,避免病株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侵染。2.6合理密植防止密度过大,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花生播种密度视土壤肥力水平及品种而定,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地块比肥力水平低的田块密度可适当低一些;早熟品种密度比晚熟品种密度高一些;一般密度在15万穴/hm2(30万株/hm2)左右。2.7加强田间管理深沟窄畦,做好排灌系统,保证沟路畅通,能排能灌;雨后及时破壳松土,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2.8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

6、~1000倍液在齐苗期和初花期各喷1次,可防治茎腐病、根腐病等;细菌性的青枯病于田间初见病叶或病株时用药,用20%龙克菌(噻菌铜)1500g/hm2对水900kg/hm2喷灌植株根部。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