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

ID:10678716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_第1页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_第2页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_第3页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_第4页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纪念空间植物景观之设计概述1绪论1.1研究的背景纪念性景观,作为环境空间里人类的精神食粮。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对景观环境的情感需求:抚慰浮躁之心,表达哀思之痛,激励生之希望,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灾难进行纪念是一种独特的全球化文化现象,灾难也是当代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灾难纪念型景观主要是指对灾难进行记录,引发人回忆和联想的场所。国外比较著名的灾难纪念场所有罗马的庞贝遗址;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布痕纳粹纪念馆;英国的奥马爆炸纪念园;美国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遗址、911五角大楼纪念地;日本的广岛和平纪

2、念公园(原爆遗址)等。同样,历史底蕴厚重的中国同样也拥有较多灾难纪念地,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台湾的921地震纪念馆等,类似这样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与灾难相关的景观创作所作并非刚刚出现,如与祭祀结合形成死亡纪念地;与旅游结合而形成黑色旅游。进而形成的死亡文化、黑色旅游文化,都是当代心理学与旅游学的研究热点。人类历史中,灾难从未平息。特别是21世纪初,以地震、海啸为主的自然灾难和以恐怖袭击、核泄露为主的人为灾难频频发生,令人痛惜。面对灾难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和千疮百孔的废墟,我们在体味到最原始的悲怆和无助。大灾大难过

3、后,社会采取大量建设纪念性景观来传达缅怀逝者,激励生者希望,疗愈伤痛的群体影响力,纪念场所的建立已经成为重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备受关注。..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的目的灾难纪念型景观设计研究是以人的环境认知为立足点,立足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需要,优化当前纪念环境中体验的问题不足。本文从感知意象要素出发着重探讨纪念景观的意象要素的个性与意蕴。论文希望通过对灾难纪念型景观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了解其分布与发展状况,归纳出其空间与资源特色,找出其一般的设计规律与典型空间存在的体验问题。通过梳理认知相关理论,分析灾难纪念型景观

4、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特点,找到不同认知阶段影响的体验与情感表现的设计关注点。通过汶川512地震灾区纪念性景观的实地调研与意象调查,分析出灾区纪念性景观要素的构成,探讨意象要素与高意向度的纪念景观空间组织的关系。针对灾难纪念型景观空间立意、空间组织、人与空间关系做优化设计的探讨。因此,本文试图描绘出人们对纪念性景观的认知轨迹;寻找影响灾难纪念景观认知的因素;研究形成纪念性景观意向空间的内在驱动力;根据认知的需要和规律塑造创造更易感知的情感空间。2灾难纪念型景观理论研究2.1灾难纪念型景观的内涵与发展从文章综述里齐康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了解到作为艺

5、术与情感的创造的人工环境,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就是其灵魂。作为特殊的情感空间,只有了解到灾难纪念的内涵,才可以设计出满足人们精神与情感需求的环境场所。本节中着重结合历史与灾难事件,设计案例的类比,归纳灾难纪念景观的发展历史与设计形式的衍变。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念主题,延伸至对设计形式的探讨,从而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对应的设计模式,对应探讨当代灾难纪念景观的设计核心。人类文明伴随灾难的发生而进步,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不断遭受灾难的冲击,从史前洪水到现代疫病,从伦敦大火到关东大地震。从世界大战,核泄漏

6、危机,种族战乱,到恐怖暴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在动荡不定的社会中夹缝求生。灾难毁坏文明,同时也锻造文明。事实上,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的结束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①。灾难以其特有的方式教会人类生存的智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警醒与启示。对灾难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是当前的使命。..2.2灾难纪念性的使用人群的特点灾难对于人类的打击别一无二,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则传达出对灾难记忆不同的心态和传统,也影响着相应的死难型纪念主题的景观的创作。本文在前文中分析了东西方对死亡价值观念的差异缘由,即西方国家原罪思想;中国的礼制,重生思想。西方文化背景中,宗教观

7、念强调灾难悲剧的直接性和消极性表现的特点。突出原罪、惩罚、冲突、悲痛等死难内容[29]。直接呈现受难、死亡、毁灭、绝望、苦痛、悲伤、惨烈的消极结果(图2.16)。甚至强调追求恐怖感的表现与激发,死难惨状的表现以及悲惨氛同的营造。中国文化观念中,强调多难兴邦以及大团圆式结局。因而在死难的景观形态上比较复杂,一方面更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超越灾难的英雄感、崇高感,另一方面也节制性涉及的定位死难的悲剧。王建国先生说明了国人对大团圆式的理想愿望(图2.17):除了悲外、还有正义、胜利、和平等美好愿景与积极情感,(新馆)表达了中国人在这种民族灾难

8、的叙事记忆当中,有自己独特的诠释,而国外的这些馆表达悲怆的话只是悲,到里面你只是想哭[30]。这样对死难纪念形态的情感与意义表达折射出中西方相关文化观念的异,也鲜明地反映出死难纪念的深刻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