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

ID:10807935

大小:7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8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_第1页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_第2页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_第3页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_第4页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论文.freeletaphysics[英])。“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后来都延用为专有名词。中译据《易传·系辞上》将“在物理学之后”这一名词译作“形而上学”。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形而上学研究抽象范畴,二者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前后篇。无论在内容的关联上,还是在“上下”、“前后”的命名上,“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都与《易传·系辞上》中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表述相一致,可谓心有灵犀。“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因此实际上“在物理学之后”更直接的译法,应是“道学”。因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中,

2、“形而上”只是“道”所体现、概括的对象和“道”所具有的范围层次,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这就如同物理学(Physics)也没有被译成“形而下学”一样。总之,无论是东方传统还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这一名词概念的本义都是指纯粹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在此方面,庄子有专门和系统的探讨,其最主要的概念就是“道”、“无”、“有”。二、形上与形下统一之“道”庄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共同的物质本质,以及物质世界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即:从“无”到“有”,从万物生成到各复其根,“无”生“有”,“有”复归于“无”,“有”“无”相生,“无为首,生为脊,死为尻,死生存亡之一体”(1

3、4),这样一个统一于物质性的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这个整体过程就是“道”。道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世界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即“无”;其二指世界万物的存在法则,即物质世界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整体运动过程。“道”或“无”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道”或“有”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法则,又有其形而下的含义。三、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了一切属性的主体,正相反,道具有最大范围的包罗和概括。道的属性,延用《庄子》的原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

4、归于一;二、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15)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

5、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道既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普遍性和统一性是统一的,个性和道是统一的,物质存在的“有”与抽象概念的“无”也是统一的。四、“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有情。庄子所讲的“情”有人情、天情两种。人情是现实中与道相背离的人的情欲和作为,天情则是在“泰初”演化的序列中与“德”相吻合而对称的概念。情者性之动,“情”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的一个概念。《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

6、同于初。”在这一段“泰初”的完整序列中,从生生之“德”,到保神的“性”,之后再没有其他概念,由“性”就又直接回归到“德”,回归到物得以生的初始状况,而没有经过“情”的展现阶段。但是在人世和现实中就不同。《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性之动,叫做“为”,失其真,叫做“伪”。为就是伪,这与荀子性伪之说中的伪含义相同。成玄英《庚桑楚疏》:“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道也。”为,就是情。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人情则不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人情”就是人有好恶是非。有好恶是非则“内伤其身”,违背生命的原

7、则,不符合天性。因此,“人情”在庄子哲学中是被否定的一个概念。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得也。《韩非子》:“德者,道之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德者,道之用也。”从无到有,从浑沌到有形,进而有理、有仪、有性,就叫做德。德是从万物的角度而言,万物得以生,谓之德。而从天或从道的角度而言,天或道对于万物的这份赋予,就是情。《齐物论》:“非彼无我,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情即是天道对人对万物的无形无声的赋予。道有信。守命共时,有符契可验证,叫做信。《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朕是

8、征兆的意思,此处指“真宰”的形貌。信是验证。真宰似乎是有,看不到他的形貌,但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