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

ID:10813640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_第1页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_第2页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_第3页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_第4页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为外显意义规避手段的隐喻论文摘要:话语的内隐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话语表达的实际意义总是大于字面意义。话语意义的内隐性是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外显意义的规避有规约性的策略,隐喻是这样一种规避手段。隐喻意义的生成依赖于语境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隐喻从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语用现象。关键词:隐喻;外显;内隐;规避手段;动态性;语用策略1.话语意义的内隐特征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语言的内隐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能完全依赖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者意思。Verschueren认为意义完全外显是不可能的,话语意义(u

2、tterancemeaning)总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义。无论多么面面俱到,话语措辞所留下来的隐含信息总比能明确表达的更多。(Verschueren,1999:26-27)为研究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那部分隐含意义,J.L.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freeleaning)和说话用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P.Grice则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theory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并使用了含意(implicature)这一术语,表示“隐含之义”,与“所说内容”相对。(见何自然

3、,陈新仁:2004:91)在此二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用学可以认为就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姜望琪,2003:3-4)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赖于语境和释话人的相关语境知识。Verschueren把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生成和获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把话语所携带的未披漏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或者共有知识,因为必须假定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发话人和释话人所共有。(Verschueren,1999:26)他把交际双方放入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共同构成的语境中,语言交际中发话人和释话人依赖语言语境以及更深层次的这三个世界的

4、背景知识。关联理论的提出者Sperberand.Black(1962)的理论来说,隐喻是一种以句子(话语)为框架(frame),以词为焦点(focus)的话语现象。(在更大的语境下,焦点不仅限于词语层面,它可以延伸至句子和篇章层面。)隐喻的判别必须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一般情况下用作隐喻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会回归字面意义,如死隐喻的复活或者语义的回归现象。例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般情况下都作为隐喻表达来使用,甚至被视作一个死隐喻,表示不能惹的人或事物,但是如果在动物园的虎笼旁边贴上了这样一个告示的话,其意义显然已经由隐变显,回

5、归了字面意义。离开了动物园、老虎和游人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物理世界,人们很难孤立地判断“老虎屁股摸不得”这一表达究竟是否隐喻。再来看一段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对胡适打麻将的精彩描述:一次在他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胡适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原来胡适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

6、这位女客?在胡适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胡适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胡适之那样手忙脚乱了!(引自熊培云“错过胡适一百年”,天涯社区网站之关天茶舍版,2004-2-20)如果只从字面出发的话,是无法体会这两段话的深层含意的。孤立地看第一部分,读者可以认为这就是对胡适打麻将的描述,是字面表达。但是结合下文看,第一部分显然是一个隐喻表达。麻将的颜色隐喻不同学术流派、学科和思想流派、政治见解(当然,对胡适了解程度不同的人或许会得出不同的解释);“打麻将”隐喻胡适

7、对学术、对思想或者对政治的态度;而“摸清一色”、“手忙脚乱”则分别指两种对待不同学术领域或者思想以及不同政治观点的态度。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心智世界,该语篇层次的隐喻是无法得到判别和建构的。不但隐喻的判别需要语境,隐喻意义的理解也离不开语境。Parmegiani(1983)指出,交际者获得意义一般通过一下几个阶段:1.预测将要说的内容;2.了解产生这一话语的语境特征;3.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4.利用文化形成的可能时间的世界知识。(见束定芳,2000:31-41)JohnSearle(1979)在其著作《表述

8、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论述隐喻问题。他认为句子意义是话语意义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穷尽话语意义。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字面表达无法准确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使用了隐喻。Searle还引入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