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ID:1084166

大小:1.50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7-11-07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节皇帝与皇族成员的称谓一、皇帝的称谓(一)“皇帝”称谓的由来1、“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后”、“王”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制者都称为“王”。“天子”之称始于西周,故周代的最高统制者又称为“天子”。3、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于是便将“皇”和“帝”连接在一起称为“皇帝”(二)皇帝的称号1、谥号是指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的评定褒贬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惠、烈

2、、昭、穆、英、成等,属于贬斥的有炀、厉、灵、幽等。秦始皇唐太宗2、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祀以题庙室的名号。3、尊号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后、中宗之世。4、全称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5、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二、皇族成员的称谓太上皇: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尊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又称“太子”。皇太孙:由

3、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清代自皇太极时起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驸马: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第二节古代官制与官吏选拔制度一、古代官制(一)古代管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中国古代管制的发展,从夏代到清末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1、巫史制时期,包括夏、商两代2、公卿制时期,包括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3、丞相制时期,包括战国,秦和西汉前期4、尚书制时期,从汉武帝到明初5、内阁制

4、时期,包括明清两代(二)中央官制巫史是我国夏商时期国家机构中最有权威的官员。秦汉时期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官制,魏晋以来形成的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中央官制,至隋唐逐渐完备并定型化,成为后代中央官制蓝本。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地方官制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分为郡、县两极,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一般分为州、郡县三级。3、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基本上分为州县两极。4、宋代,地方行政时期分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二、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一)古代官吏选拔

5、制度的要求1、夏商周时期当时的主要官职一般都是世袭的。2、战国时期除国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自荐游说。3、汉代的官吏主要从高官子弟和士人中选拔。4、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是“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二)科举制度1、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同意考试,通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制度,又称“开科取士”。2、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

6、《易》、《春秋》)命题考试。4、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5、乡试通常每隔三年于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6、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7、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考,考中者统称为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第三节诸子百家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大大繁荣和丰富了我国古代

7、的文化和学术。二、儒家1、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2、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A、孔子的思想以“天命论”、“中庸”之道和“仁”、“礼”为核心。B、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将其发展成“王道”和“仁政”学说,并提出了“性善论”。C、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礼”、“法”兼用的礼治思想。孟子荀子3、汗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4、儒学在宋明时期演变发展为宋明“理学”,这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主要讨论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

8、。5、儒家的经典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三、道家1、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柑,著有《老子》一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