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ID:10896995

大小:2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8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_第1页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_第2页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_第3页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_第4页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甘肃定西夏钊摘要:曹操诗歌富有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及抒发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和志向,也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诗歌梗概多气,开一代诗风,影响深远。关键词:曹操建安文学悲凉沉雄建安风骨引言: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起点。从此“文学的自觉时代”①开始了。文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这时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俊才云蒸,文体大备,作品丰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作家以他们辉映古今的文学成就,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文学风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尤其是曹操的诗歌,开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要探究建安文学,就不能忽视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11曹操,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臣”,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实事求是地讲,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

3、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烟尘的湮灭,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一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建安文学是我国最有时代精神的文学。这也正是建安文学超出前代文学而呈现自己独特风貌的可贵之处。换言之,体现时代精神也正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在曹操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建安文学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建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汉代末

4、年,皇权旁落,战乱频仍,群雄割据,民不聊生,特别是中原黄河流域,军阀混战不断,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进军洛阳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二十年里,中原黄河流域变成了一个大屠场。洛阳、长安相继遭到严重破坏。洛阳周围“11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②”;长安城外“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③尽管社会面貌惨不忍睹,曹操诗歌却能正视现实社会,反映民生疾苦。曹操现存仅二十多首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1.反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其作品主要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代表。这类诗现实性强.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汉灵帝死

5、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宦官势力,密谋召董卓率兵入朝相助,不久谋泄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后,诛杀大臣,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献帝,并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百万群众也被迫西迁,纵火焚烧了洛阳。《薤露行》就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述。作者在描写董卓焚烧洛阳,强迫洛阳上百万人民西迁的情形时写道: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作者“怊怅述情”,诗中真实地再现了百姓被迫迁往长安时哭声载道的惨景,揭露了暴乱者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号泣而且行”的百姓的同情及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慨。可谓是悲感填胸,“莽苍悲凉,气盖一世。”④《蒿里

6、行》内容与此诗相关,其原诗为: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在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1董卓的专权,引起了各地州牧郡守的不满。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09年),关东各地州牧郡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进兵洛阳。各路军阀为了保存实力,他们谁也不肯出卖力气,因而观望不前。不久,豪强割据势力便开始了一场大混战,自相残杀。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号。初平二年(公元161年)袁绍谋立刘虞做天子,刻作金印。诗的

7、前十句,就记述了这样的史实。最后六句,责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诗人饱蘸着愤怒感情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悲惨、凄凉、的历史画卷。透过这幅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连年的征战,将士的铠甲不离身,生了虮虱,百姓大量死亡,累累白骨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荒无人烟,幸存者寥寥无几。这是一幅多么萧条、冷落、荒凉的景象,这与曹植在《送应氏》诗中所描写的“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在《七哀诗》中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互为印证。看到这些,怎能不使人有“断肠”之感?这既是作者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现实的愤慨,同时也道出了千千万万挣扎在死亡之线

8、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对制造祸乱者无情控诉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