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

ID:1101981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_第1页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_第2页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_第3页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_第4页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身份探究社会语言学视角摘要:身份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从社会语言学在该领域的探索来看,学者们对身份的认识经历了重大转变,摒弃了以往将身份看作本质或先验的存在的认识,转而认为身份是动态的,是在包括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关键词:身份,身份建构,言语社区,实践社区1.引言一直以来不同领域的诸多学者从丰富的视角对身份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成果颇丰,但由于身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因此学界在其概念研究上一直莫衷一是,未能统一,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身份的概念和特征。2.什么是身份?Jenkins(1996:4,6)认

2、为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区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方式,身份系统化地建立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Jenkins对于身份的这一理解主要聚焦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异同之上。Eckert(2000:41-42)则认为自我认识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个体之于他人的位置、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个体对自我之于他人价值的理解。与此同时,Eckert((2000:541)把身份看做是一个与他者建立或者脱离某种关系的过程,并且她认为身份是可以建构的。学者们对身份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身份一方面强调群体成员的共性,以此

3、标记群体属性并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则突显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建立成员的个体性。此外,由于身份是在各种社会网络内部被定义和建构的,因此我们当从关联的角度来看待身份。3.身份的可建构性Labov(1966)通过对纽约市言语社区的调查开启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城市地区语言的变异研究。该研究分析了语言因素与社会阶层、性别及年龄等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探究语言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变异研究因其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而较传统语言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变异研究认为语言变异的形式与社会阶层、性别、种族

4、等社会范畴之间的联系是固有和对应的,社会因素决定说话者的语言行为,然而这种理解忽视了语言在身份建构中的积极作用,与语言应用的实际是不相符的。此外,变异研究强调言语社区内部语言评价和语言使用的同质性,却未能揭示个体语言使用的多样性,由此导致对个体差异以及对个体能动作用的忽视。5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熟起来的言语社区理论认为同一言语社区的成员在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上具有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他们熟悉并遵循所属言语社区语言使用的规范和标准,由此获得群体身份感和归属感(Gumperz,1968:381-386),言语社区内部的同质性将其与其他社

5、区区别开来。言语社区理论与变异研究相似,单方面强调言语社区内部语言使用的群体一致性,忽视了个体差异,并且它坚持社会秩序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忽视了主体在语言实践中对自身身份的建构作用,显然,这样一种静态的观点是不能满足身份研究的需要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Eckert与McConnell-Ginet(1992:461)提出了“实践社区”理论,他们认为语言变异不是本质和先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围绕某项共同事业走到一起,逐渐形成相似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言行方式(Eckert,2000:35),并且通过共同参与某项实

6、践活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此外,由于每个个体可能同时参与多个实践社区,因而其身份也是多重的。Eckert将实践社区理论主要应用于性别身份的探究,她认为“男人”和“女人”的范畴并非恒定常量,男性和女性的语言特征不是固有单一的,而是在学习与交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EckertandMcConnell-Ginet,1992:461-490)。Eckert的观点驳斥了认为性别身份是与生俱来、恒定不变的传统观点,揭示了语言实践在身份建构中的角色。5实践社区理论的身份建构观已广泛应用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的研究中,它揭示了身份不是一个先验存在

7、的范畴,而是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强调了身份的多重性以及身份建构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认为身份是在社会结构与个体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个体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改变其身份。此外,实践社区理论高度重视个体对其身份的自我建构。身份并非脱离主体意识而存在,相反,主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主动参与包含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来选择、塑造或者拒绝某种身份。4.小结身份并非像传统观点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人固有不变的属性,相反,身份是包含话语实践在内的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可建构的、多重的和动态的,个体可以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参与自我身份的建构。

8、参考文献:[1]Jenkins,R.SocialIdentit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2]Eckert,P.LinguisticVariationasSocialPractice: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