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

ID:11055922

大小:7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9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_第1页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_第2页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_第3页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_第4页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提要:本文根据相关史料,介绍《中鉴录》这部鲜为人知且如今可能已经亡佚的著作,指出其、成书时间与背景、体例与内容,以及该书王龙溪编篡此书的用意。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中鉴录》可见,作为明中后期儒家社会讲学活动的重要代表,王龙溪虽然以讲学活动为其主要关怀和成就所在,但他在从事讲学活动以「移风易俗」的同时,并未放弃「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后者仍然是其思想的一个深植向度。并且,这种情况在明代中后期的阳明学中并非孤立的现象。因此,让我们对王龙溪的思想与实践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向我们提出需要更为周延地思考明代儒学

2、「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与「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之间的关联性,便构成《中鉴录》所具备的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关键词:王龙溪《中鉴录》「得君行道」与「移风易俗」一、前言较之以往的儒学传统,明代儒学走势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儒者「外王」事业的重点体现出由政治取向到社会取向的转移。阳明学者大规模的民间讲学活动,便是这一重要变化的集中反映。作为中晚明阳明学核心人物的王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更是阳明学者社会讲学活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过,恰恰是以社会取向的讲学活动为其主要成就的王龙溪,晚年却在万历皇帝登基前夕编辑了一部如今可能已经亡佚的《中鉴录》。该书以宦官为

3、题材和读者,而其目的则是希望通过宦官进一步影响当时年幼即位的万历皇帝。这又仍然反映出传统儒家「得君行道」的一贯政治取向。并且,中晚明许多具有鲜明社会取向而致力于「移风易俗」的阳明学者,其实也始终怀抱着「得君行道」的心理与愿望。因此,通过对《中鉴录》的考察,或许可以使我们在掌握明代儒学从政治取向到社会取向这种重点转化的同时,避免将这种重点的转换误解为彼此之间的取舍,从而更为周延地把握「得君行道」与「移风易俗」这两种不同方向在明儒尤其中晚明阳明学者那里的复杂关联。二、《中鉴录》的明隆庆六年(1572)十二月二十七日,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

4、太岳)于文华殿向年幼即将登基的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年在位)进呈《帝鉴图说》。在此之前,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曾命人编过《昭鉴录》、《永鉴录》、《历代驸马书》以及《公子书》等。明宣宗朱瞻其(1426─1435年在位)与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6年在位)也编过《君鉴》、《臣鉴》等书。这些书都是向统治阶层进言,为其提供正面楷式和反面教材,要求他们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以利长治久安的。而在张居正进呈《帝鉴图说》后不久,又有一部《中鉴录》问世。只是,这部书未能流传下来,不见于各种书目,因而也就鲜为人知了。在《明儒学案》这部研究明代儒家思想

5、史的重要文献中,曾经有一处提到过《中鉴录》,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于《明儒学案》卷15〈侍读张阳和先生元忭〉中写道: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事实上,黄宗羲这里的记载是根据朱赓(1535─1608,字少钦,号金庭,谥文懿)为张元忭所撰写的行状。朱赓在〈明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阳和张公行状〉中写道:己卯,充内书堂教习。故事入内书堂为乙其章句,课之对语止矣。子荩曰:此辈他日在天子左右,关主德不细,奈何不预教之?乃

6、取《中鉴录》亲为条解。[1]仅就朱赓这一最初的记录以及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转述来看,很容易让人以为《中鉴录》的便是张元忭。但是,在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存斋)和赵锦(1516─1591,字元朴,号麟阳)的记载中,均明确指出《中鉴录》的是张元忭的同乡兼师辈王龙溪。王龙溪是王阳明(1472─1528)的高第弟子,在明中后期的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徐阶在其〈王龙溪先生传〉中写道:公(龙溪)着有《大象义述》、《丽泽录》、《留都》、《岘山》、《东游》、《南游》诸《会记》,《水西》、《冲玄》、《云门》、《天山》、《万松》、《华阳》、《斗山》、《环

7、濮》诸《会语》,《罗念庵东游记》、《松原晤语》、《聂双江致知议略》、《别曾太常》、《赵瀔阳漫语》、《答王敬所论学书》以及《中鉴录》凡数十种。[2]而赵锦在为龙溪写的〈墓志铭〉中也同样说道:(王龙溪)所著有《龙溪先生全集》二十卷、《中官中鉴录》七卷、《大象义述》、《念庵东游记》及诸《会语》行于世。[3]尽管前引朱赓和黄宗羲的记载有可能让人以为张元忭是《中鉴录》的,但那毕竟是读者自己的联想,细读文句,其实并不能断定。徐阶和赵锦均与龙溪交往密切,所说自非虚言。此外,在龙溪给张元忭的一封回信中,更直接说明了《中鉴录》乃龙溪所作。领手书并诸论学稿,具悉明定造诣之概。既膺起

8、居之命,内馆主教势不得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