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

ID:11056501

大小:10.33 MB

页数:140页

时间:2018-07-09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_第1页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_第2页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_第3页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_第4页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功能教学提纲1、关于遗传本质探索的三个著名实验。2、DNA的基本性质。3、基因的分子结构。4、DNA与蛋白质。5、基因的功能。6、基因的精细结构。7、基因表达的调控!。第一节关于遗传本质探索的三个著名实验1、Avery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2、Hershey和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3、Fraenkel-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蛋白质           约占66%脱氧核糖核酸(DNA)约占27%核糖核酸(RNA)约占6%其它:如拟脂和无机物质    少量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细胞内各类物质的含量: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2、(续)1.含量:DNA含量恒定。体细胞DNA含量是配子DNA的一倍;多倍体DNA含量倍增,但细胞内蛋白质含量不恒定。2.代谢:利用放射性与非放射性元素进行标记,发现:DNA分子代谢较稳定;其它分子一边形成、同时又一边分解。3.突变:紫外线诱发突变时,最有效波长均为2600埃;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一致;证明基因突变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联系。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续)4.分布:①.DNA是所有生物染色体所共有:噬菌体、病毒、植物、人类等。②.而蛋白质则不同:噬菌体、病毒、细菌的蛋白质一般不存在于染色体上,而真核生物染色体中有核蛋白。1.细菌的转化:───────

3、─────────────────肺炎双球菌特征抗原型(稳定)────────────────────────粗糙型(R)无荚膜、粗糙菌落、无毒IR、IIR光滑型(S)有荚膜、光滑菌落、有毒IS、IIS、IIIS────────────────────────二、Avery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结论:遗传物质DNA是转化因子。三、Hershey和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结论:进入菌内的是DNA;DNA进入细胞内才能产生完整的噬菌体。1956年,A.Gierer和G.Schramm作了以下的试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TobaccoMosaicVirus)。TMV的蛋白质外壳和单螺旋

4、RNA接种:TMV蛋白质   烟草   不发病;TMVRNA烟草   发病   新的TMV;TMVRNA?RNA酶   烟草   不发病。1957年,Fraenkel-Conrat和B.Singer通过病毒的重建进一步证明了Gierer等的结论(试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并且证明了除了D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大部分物种),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少部分物种,如病毒)。四、Fraenkel-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第二节DNA的基本性质既然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它们的结构是怎么的?它们又是怎样来实现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的?1953年,沃森(WatsonJ.D.)和克里克

5、(CrickF.H.C.)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主要依据为: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结果。沃森和克里克与维尔肯斯(Wilkins)一起获得诺贝尔奖(1962)。一、DNA双螺旋结构1.两条互补多核酸链、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2.双链具有反向平行的特点;3.碱基配对原则为:A=T、G=C,双螺旋直径约20A,螺距为34A(10个碱基对)。二、DNA结构特点三、DNA的复制半保留还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如果原来的两条链保持完整,但互相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各自进入子DNA分子中,这种复制形式叫做半保留复制。但是理论上全保留复制也是可能的。即两条DNA亲代

6、链保留在一起作为子链合成的模板。Whichisthecorrectone?1、DNA的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的方法为:①.一端沿氢键逐渐断开;②.以单链为模板,碱基互补;③.氢键结合,聚合酶等连接;④.形成新的互补链;⑤.形成了两个新DNA分子。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2、DNA复制的分子机制的研究-Cairns的巧妙实验1963年Cairns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3H-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热培养基)上,DNA复制时,放射性同位素就掺入到DNA中。在热培养基中经过不同时间的培养使DNA经历不同次数的复制后,从细菌细胞中抽取DNA,飘浮到膜上,经放射自显

7、影后,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NA复制一次后,因为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有放射性,因此电镜下观察到一个由小点构成的圆圈。当环形DNA双链在热培养基中进入第二次复制周期,可以看到一个眼球状的结构,两侧各有一个Y型复制叉,放射自显影图中三个区段的粒子密度不同,中间的弧形区段粒子密度最高,它代表两条新链,分别是在第一和第二复制周期合成的,外圈的粒子密度较小,表示它是由一条非放射性的旧链和一条放射性新链组成。DNA复制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复制是单向的还是双向进行的?1972年,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