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

ID:11068574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9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_第1页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_第2页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_第3页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_第4页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淦昌先生和他献身的科学事业      1998年12月10目,王淦昌老师走完了自己将近70年的科技生涯,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最后终于安祥地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科学世界,就像春蚕吐尽了丝,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在科研事业中的重大贡献一直铭记我们的心中,他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后辈、学生们的教诲和殷切期望一直鼓舞和鞭策着我们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淦昌老师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去德国留学,在迈特内教授指导下研究β衰变能谱,他用自制的盖革计数器测定镭(RaE)的β衰变谱。1930年泡利提出β衰变中,伴随着β粒子还有中微子。中微

2、子带走了部分能量与动量,于是β谱出现连续谱。1934年费米提出β衰变理论。由于镭E发生β衰变时,不夹杂着γ射线,是最适宜的研究这个问题的β衰变谱,淦昌老师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精确和可靠地测量了这个β衰变能谱,从此中微子和β衰变问题,一直为淦昌老师所关心。在1934年至1941年间有关探测中微子问题,国际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但是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微子没有电荷,不易直接用探测器探测,1942年他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论文中指出“看来只有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反冲能量或动量是获得其存在证据的唯一希望”,提出用K电子俘获测量核反冲的方法寻找中微子。他指出“这种反冲核的能量与动

3、量只依赖于所发射的中微子”,“测量反冲核的能量与动量,就可以求出所发射的中微子的能量与质量,而且所有反冲核的能量是单一的。”论文中建议用Be7的K电子俘获探测中微子的存在,这是一篇极有创造性的文章,对后来确认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起了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作用。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浙江大学内迁至贵州遵义,当时他没有条件在国内开展实验,以证实自己的想法。就在他的论文发表几个月后,美科学家阿沦(AIlen)按照淦昌老师的了Be7的K电子俘获实验,测到了Li7的反冲能量,成为1942年国际物理学重要成就之一。但他十分可惜,由于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阿伦的实验没能测到单能的Li7反冲,没能完全实现淦昌老师的建

4、议,直至“二战”后,经过四个实验室不断地改进努力,终于在1952年才测到了单能的反冲Li7,从而证实了淦昌老师的思想。他的《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应是实验轻子物理的奠基性工作。五十年代韦斯可夫在其《理论核物理》经典性专著中论述β衰变理论时,引述淦昌老师的建议,为中微子存在堤供了证据。     1928年狄拉克提出狄拉克方程后不久,他就预言了正反电子的存在。1932年在宇宙线研究中得到证实。1955年和1956年又先后发现了反质子和反中子。发现反超子是粒子物理学界期望于在当时那一代高能加速器上的物理工作,淦昌老师以他的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根据当时挪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10Gev加速器的能量足以产生

5、超子反超子对,提出建造一台24升丙烷气泡室及从加速器中引出高能π一介子束线装置。开始了寻反超子子的工作。他选定的目标是寻找Σ+超子或Σ-超子的反粒子,这在技术上比找反中子、反质子要难,固为Σ+与Σ-的反粒子是不稳定粒子,必须测量它们的各种衰变产物的能量和动量。淦昌老师及其同事们前前后后共得验,指导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终于掌握了炸药工艺、实验部件及爆轰过程等规律,他的足迹走遍了实验场的各个角落。淦昌老师是核武器实验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指导和带领科技人员研制脉冲x光机、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发展高功率脉冲技术,开展闪光x光照相研究,为开展实验室爆轰物理研究及发展新一代武器奠定

6、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亲自参加与组织指挥了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为迅速掌握地下核试验测试和工程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顾当时已年过六十,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加点,那里有困难、有风险,他就在那里出现。在核武器实验和近区测试中,从制定物理方案呈现场实验的每个技术细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渗透着他那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和作风。     1964年12月,淦昌老师提出用高功率激光束打靶实现惯性约束聚变的科学设想,他亲笔写了近20页稿纸的一个学术报告,寄给上海光机所锡铭院士,对激光驱动热核?应做了基本分析和定量估算。他的这一建议和当尔奖获得者苏联学者巴索夫的设想很类似,他们俩人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这一建议

7、。现在激光核聚变的原始思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淦昌老师的建议下,在中国开始了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工作,而当时英、法、德、日等国都还没有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65年冬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第一次激光聚变座谈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用几十路激光束沿4π立体角均匀照射靶丸的概念。在那次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建造大型激光系统的设想也就随之而产生。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淦昌老师一连几个夜晚冒着风雪,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友谊宾馆找锡铭、余文炎几位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