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

ID:11170432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_第1页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_第2页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_第3页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_第4页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  摘要:《荒原》通过变幻的一系列死亡与再生的意象,让我们“临其境、观其色、听其声、品其味、触其冷暖、感其哀乐”,把作者对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荒原的思辨急剧地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这些象征和隐喻,都超越了个体的有限生命,超越了具体时空,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思,对人类命运的体悟和感叹展示了诗人“念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的情怀。这正是作者希冀通过东西方宗教的博大智慧,净化灵魂,复苏人性,最终拯救人类。整部诗作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体悟、感叹与反思。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死亡;再生;意象  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6-026X(2014)01-0000-01  一、死亡  诗篇引语就是: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西比尔的求死暗示她对永生的厌倦,这就确立了《荒原》的主题。西比尔被关在瓶中求死不能,经受着遥遥无期的折磨,然而她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她虽然拥有永生不死的能力,却没有长生不老的本领,结果只能是生不如死。她对死亡的期盼表达了她对生存的麻木和摒弃,象征了荒原人的生活状态。  紧接着的是由玛丽的回忆引发的几个王公贵族的意外死亡和战争的联想。众多的关于死亡的典故暗示了人类的悲惨

3、现状,如:“那淹死的腓尼基水手”,“那被绞死的人”;阿格坦恩被自己的猎犬撕成碎片,那位植物神“阿多尼斯”是死于野猪的撩牙下;这一系列联想到死去的人的故事,加上不断出现的与死亡有关的字眼,和诸多关于死亡的意象,都确立了死亡意识作为本诗的主题地位。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开卷伊始就点明了春天的降临。春天,一个生机勃勃、万物萌动的美好季节,在艾略特笔下,却是“最残忍的一月”。素来被看作生命象征的春天受到了诅咒,被看作死亡象征的冬天却受到赞美。“四月”与“最残忍的一月”之间,“春雨”与“退钝的的粗芽”之间,“冬天“与“温暖”之间,“如枯干的球根”与“少许的生命”之间悖谬

4、,形成极强的张力,在因“扭散常规意识”而造成的诗句的沉郁顿挫之中,加强了读者对荒原世界悲凉痛苦又具不可理喻的感受。  《火诫》中反复出现“尸骨”、“白骨”、“死水”、“沉舟”等意象:“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里,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在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诗中还出现了但丁《神曲》中“地狱篇”里的情景;似生实死的、行尸走肉般在伦敦桥上穿行的“人群”――实际上很可能这里暗喻的是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亡灵,并由此而貌似客观冷静地大发悲声:“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么多人!”  最后

5、一章中宗教传说中寻找圣杯的骑士进入“凶险之堂”: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岩石而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那路在上面山里绕行/是岩石堆成的山而没有水……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  这里简直是一个生命灭绝的世界,水是“死了的水”,山是“死了的山”。这是对精神世界的干涸和分裂的一种象征,干燥一直存在,而且没有与外界的联通,也没有流动。“这就是艾略特为我们描绘的现代荒原世界。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死亡,是传统的价值体系的死亡,是传统的意义世界的死亡,是在一个全面的文化转型

6、时期现代人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得不到,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的痛苦焦虑状态。”①  我们还可以通过作者在《火戒》中采用的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感受古今泰晤士河畔景色的对比给我们形成的强烈反差。昔日的泰晤士河畔多么的令人沉醉:  伊丽莎白和莱斯特/打着浆/船尾形成/一枚镶金的贝壳/红而金亮/活泼的波涛/使两岸/起了细浪/西南风/带到下游/连续的钟声/白色的危塔……  今日的泰晤士河畔却是:  夹肉面包的薄纸,绸手绢,硬的纸皮匣子,香烟头,或其他夏夜的证据。仙女们已经走了。还有她们的朋友,最后几个城里的老板们的后代。走了,也没有留下地址。在莱芒湖畔我坐下来饮泣……  这种古

7、今泰晤士河畔景色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来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泰晤土,如今却抛满了三明治纸、香烟头。现代的工业文明于这座城市甚至整个西方难道真的是进步吗?道德的衰败,信仰的沦陷,现代人内心的空虚,理智的崩塌。无论是伦敦城还是人们的内心,皆荒芜如荒原。  通读整首诗作我们才豁然发现原来诗里所表现的死亡不是对生命存在的否定,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必由之路。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渲染,正是为了让荒原人在仪式性的死亡中求得永生。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那样:“死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②  二、再生  再生

8、的意象虽不多,却也是贯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