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思伯乐 壮志难酬叹知音

怀才不遇思伯乐 壮志难酬叹知音

ID:11197714

大小:27.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0

怀才不遇思伯乐 壮志难酬叹知音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怀才不遇思伯乐 壮志难酬叹知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怀才不遇思伯乐壮志难酬叹知音现在不少高中学校都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课程,里面节选了大量有关“怀才不遇”的诗词。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该类诗词,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一下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实质及成因。翻阅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古代文人,他们要么悲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要么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要么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些诗人总是认为自己怀有济世之才,却苦于没有遇到明主,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就如同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识其才能的伯乐一样,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与抱负。于是就悲叹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古代文人具有

2、普遍性的怀才不遇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对文人来说是一种灾难。5怀才不遇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与失望。这种痛苦和失望不仅没有埋没古代文人,反而成就了他们,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辉煌。这是因为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给这些文人带来了某种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又反过来逼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社会压抑,对文人的精神和肉体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而对他们的创

3、作来说则无疑是一种“催化剂”。面对压抑,这些文人会产生一种悲怆感,这种悲怆感恰恰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此才成就了那些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发愤著书”成为一种解释文人创作动机的最好说法,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发愤著书的典型。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李白被贬官后,寻山访水,周游天下,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名句,他被后人赞为“诗仙”。杜甫在政途上失意后,远离家乡,四处漂泊,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经典诗句,他被后人颂为“诗圣”。苏轼屡次遭贬后

4、,泛舟赤壁,才有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千古佳句,他被后人称为“词宗”。5“文人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一语概括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命运。白居易本人也是一位怀才不遇者。他一生宦海沉浮,遭遇坎坷,创作数量之巨,令人叹服,尤其是在江州被贬期间,那是他地地道道的怀才不遇,创作了名传千古的《琵琶行》。后来,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再一次升官,做了苏州等地的刺史,官职上去了,创作的热情和思想锋芒却大不如前了,后来写了大量的“闲适诗”,读来索然无味。白居易的创作经历充分说明了怀才不遇对于作家创作的作用。再如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是一位怀才不

5、遇者的典型。他的词风格豪迈伟健,内容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然而写词成为艺术家并非词人本意,他的理想是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朝纲的松弛,辛弃疾的一生都是郁闷不得志的:他多次受到顽固派的排挤和打压,遭到主和派的攻击和诽谤。但是作为一个抗击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英雄,他始终不曾放弃“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为民族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不能光复祖国,雄才大略得不到施展,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他把满腔愤怒奋发为词,最后戏剧性地成了一位“无奈”的词坛大家。我们从这些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当中,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悲愤和无奈、痛苦和孤独。然而,在

6、当时社会却没有人来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他们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能借助于诗词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是诗人在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啊。5面对中国古代文人普遍性的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文章憎命达”吗?诚非如此,笔者认为,怀才不遇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时代悲剧,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5其一,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和朝廷的腐败是造成这些诗人怀才不遇的社会原因。社会黑暗,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朝纲不振,忠良之士多受到排挤和陷害,在中国

7、封建王朝,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失意,难有作为往往都与当时社会混乱,朝廷腐败有关。另一方面,就封建王朝本质而言,也很难做到唯才是举。比如屈原倘若是楚怀王的弟弟,大约总不至于多次被流放,最终自投汨罗江。再则,封建社会的取仕方式也多有弊端。比如汉代举“孝廉”,会有真假之分;魏评“九品”,又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现象;唐代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即使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能写文章的人未必有济世之才,比如李煜。而文人要想在考试失败后被破格录用,则就更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