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

ID:11247343

大小:5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11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_第1页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_第2页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_第3页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_第4页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题模式归类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答题模式(一)高考试题回顾如:(06年高考北京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①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答:“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特殊用法)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解释语句含义)的尴尬(情感)。(二)答题模式1、词语含义及其特殊用法     2、所在句子的含义 (注:往往和词语的修辞义有关) 3、词句蕴含的情感【经典试题示例1】(《一日的春光》)1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

2、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释词)这里用通感(或夸张)的手法(修辞)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句意+情感)【经典试题示例2】(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往往是和河流密切相关的(与河水有关,取“湿’之本意),浸润着深沉情感的(河水和情感之间有比喻色彩),鲜活、流动、有生命的(揭示“湿”之象征意味),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湿”与泪水及感动也紧密相关联)。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题的答题模式(一)高考试题回顾【经典试题示例3

3、】(06全国卷一《阳光的香味》)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答: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表面意思)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修辞),与农夫决心留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修辞+深意)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观点态度)二、答题模式:(分四步)1、表面意思                 2、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3、深层含义                4、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经典试题示例3】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

4、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表面意思),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深层含义)。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作者的情感态度)三、作用型(一)、“结构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

5、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段落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答题模式:(从三个方面)1. 结构上的作用2. 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3. 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经典试题示例4】07年江西卷《泰山很大》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

6、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阐述内容)。(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

7、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