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

ID:1129663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_第1页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_第2页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_第3页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_第4页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思索[摘要]现代大学的文化自觉性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以致凝聚自我认同的价值和规范失位。基于此,引入“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性校园文化角度,解析一个大学自我认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价值意义。由此认为建立活动性校园文化的“本我”评价机制、坚守“小传统”、推进开放性是完善共同体成员身份共识的实践进路。[关键词]大学;文化共同体;活动性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98-05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

2、nand5Tonnes)看来,共同体不是简单的个体集聚,而是有其自身的规模、范围和类型的权益集合。换言之,共同体是特定时空生活情境下,个体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意义与传统的稳定组织。大学恰与之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大学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与这个大学的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学科设置等因素息息相关,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共同体,反映的是一个团体成员在思想与行动中实行的价值观与规范。”[1]由此相生的大学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标示其存在意义的内核。显然,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是具有独特影响的文化共同体

3、(TheCommunityofUniversityCulture)。如果仅以文化理想的准则考察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那么它特有的课程理念、价值审美、人本教育和社会责任等只是停留在教育的普遍性层面,而不能实现教育周期性的大学生个体校际身份归属的养成。从差异的社会化效能方面分析,任何一所现代大学社会身份与他者认同的确立,都是具有“本我”意义的文化共同体塑造的过程。与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去行政化的管理思维不一样,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从育人实践的行为方面构建共同体的独特意义不可忽视。活动性校园文化在大学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中,显示出了大学文化

4、的生命力。“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是次要的”[2],活动性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实践表征和情感纽带,是生成一个大学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然而,当下校园文化的盲动与世俗化侵蚀导致普遍性的价值消解,显现出校园文化在构建大学“自我特质”的动力明显不足。一、当前活动性校园文化中共同体观念的缺失5冯友兰先生在《论大学精神》中曾言,“一个真正的大学都有他自己的特点、特性”。也就是说,一个大学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和区分以赢得自我和他者的认同。这种符合现代气质的“认同”,我们称之为大学文化共同体,或校际文化

5、身份,特指一个大学专属的共同文化记忆、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持存价值同一性的互动组织群体,本质上是指一个现代大学所属成员的文化认同和行为观念达成的实践一致。在校园内,致力于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创造源是多样的,只是直接考察关乎一所高校最为本真的共同体培育,必然要回归活动性校园文化—辨识维系大学生身份的事实性状态中。在大学个体教育的实践层面,活动性校园文化承担着将“他我”转化为“我们”的行为责任。作为一类群体性文化,现代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为日常沟通中心,以校园文化或跨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偏重宣传教育、社团活动、

6、科技知识、报告讲座和涉外交流等等。就目前来看,“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背后,经常可以看到做出没有文化的事来,大学文化的主体也没有从这些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某种大学精神以及幸福和快乐”[3]。在开放多元的个体化社会,活动性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机制衰退,人的公共德性缺失,经济与技术理性的虚妄以及制度规范性的不健全对校园文化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一)功利倾向与实用主义蔓延,集体主义的向心力在理性思维怪圈中不断弱化5一般而言,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的实践价值是通过校内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弥补外部生活世界的认知真空和时空疏离,实现大学主

7、体(师生员工等大学人)的精神培育和集体认同。但是受到现代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多元自由主义的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日常生活的魅力诉求急剧下降。大学外部的社会化风气和客观诱惑,使得大学生对校园活动参与的意愿和热情受利己的功利性和实用的经验性驱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人际交往价值和实践育人目的。这样大学生对本我身份属性的确认,便往往需要依靠外部的社会生活方式、消费能力的标榜找到自己的个体位置;而大学文化则以标识自我的组织活动,蜕化为一种有违自由的强制管理和与己无关的“无聊游戏”。这种对抗组织行为的自我主义背离了现代人自

8、决原则的基本前提—公共生活的集体归属性。然而这却不为大学人(特别是大学生)所察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特有的情感吸引力和集体凝聚力消失在追求更高的个体自由意志面前,集体行为的价值约束力消失了。由此,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陷入一个所谓的“理性怪圈”: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受不同价值取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