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

ID:11301797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_第1页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_第2页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_第3页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_第4页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  论文提要:本文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局入手,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与方式。并提出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既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精神。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肇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正如中国古语所言,“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从本质上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

2、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体系为支撑,美国通过过度负债的模式维持投资和高消费,通过长时间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也给格林斯潘戴上了一顶“圣人”的帽子;同时,通过美元发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膨胀发展,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次贷和CDO等衍生工具只是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在耗时一年有余、华尔街五大投行倾覆、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广受危害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一场泡沫破裂的后果竟然如此之严重。    一、中国经济的困局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多年的“入世”之后,中国经济一方面深具对外依赖性,对外贸易依存度

3、极高;另一方面也因自身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伤痕累累,弊端丛生。在自身问题还未来得及解决之时,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使中国本来就存在的经济困局迅速加深,使本来有可能主动进行的调整转为难堪的被迫应对,使本来可以承受的经济波动演变为难以承受的社会痛楚。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面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局面,社会上对于是否坚持改革的方向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有一些人对改革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多年来的改革执行的是一条“资本主义改革路线”。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民生问题严重、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等等,都是改革带来的恶果。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改革开放30年

4、以来,中国经济以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变为全方位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意识得以觉醒,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果。而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则正是因为改革还有待于突破。  在2008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重申了党的十七大的结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不仅仅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同时也表明质疑和否定改革的声音仍在继续。  要将这些质疑的声浪压至最低,就应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将

5、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改革更显得时不我待。对于决策者来说,应承认中国所面临的危中之机,应尽快地、坚决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靠出口支撑的投入型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方式转型早已成为明确的执政目标,“又好又快”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不过,具有实质意义的转型始终未能实现。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推动转型,震荡较小,痛苦较轻,但又因压力不足动作不大;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推动转型压力加大,却又因担心过于痛苦而延迟转型。甚至在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饱尝出口依赖之苦,保持旧模式的冲动仍在继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失衡酿成的这场危机面前,经济

6、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中国已经为这一步走得过于迟缓付出了代价,如果不主动转型,未来的被动转型只能更加痛苦,难以承受,再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二、深化改革方解困局    1、需警惕上轮扩张性政策的负面影响。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但那一次采取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举措,也使得投资率逐年上升。  持续提高的投资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资源约束矛盾加剧。2003年后,广东、上海、四川、甘肃等17个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现象频发

7、,后来更演变成全国性的电力紧缺,铁路货运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也出现了供应紧张。其次是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规模。在600多种主要产品供求统计中,供大于求的产品从1998年上半年的26%上升到2003年同期的85.5%,大多数工业设备利用率在60%以下。再次是消费能力相对不足。2002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8.2%,为“九五”时期以来最低值,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10~20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