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

ID:11327089

大小:10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1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_第1页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_第2页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_第3页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_第4页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至学年学期系部教研室(实验室)课程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职称使用教材教案编写日期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节学时数授课章节第二十章——抗生素——大环内脂类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教学目的(目标)1.掌握红霉素类在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的特点。2.熟悉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的特点。3.了解红霉素类的进展和多肽类一般情况。教学重点难点红霉素类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与青霉素比较。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板书+讲解教材参考文献《药理学

2、》,周家茂,周丽玲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教学内容板书或旁注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概述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系一类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其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G+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第一代代表药物——红霉素,第二代代表药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第三代代表药有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2分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竹桃霉

3、素(oleand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替利霉素)和喹红霉素(cethromycin)等。(2).15元大环内酯类,包括阿奇霉素(azithromycin)。(3).16元大环内酯类包括麦迪霉素(medecamycin)、乙酰麦迪霉素(acetylmedecamycin)、吉他霉素(kitasamycin)、乙酰吉他霉素(acetylkitasamycin)、交沙霉素(j

4、osamycin)、螺旋霉素(spiramycin)、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罗他霉素(rokitamycin)等。3抗菌作用及机制抗菌作用:抗菌谱较窄,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对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大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传统大环内酯类和新大环内酯类比较传统大环内酯类新大环内酯类G+菌,G-球菌,厌O2球菌,支原体、

5、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抗菌作用↑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胃肠反应多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组织内药物浓度↑,t1/2↑胃肠反应少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其机制为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故合用时可能发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产生耐药。由于细菌核糖体为70S,由50S和30S亚基构成,而哺乳动

6、物核糖体为80S,由60S和40S亚基构成,因此,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无影响。4耐药机制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esterase)、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甲基化酶(methylase)、葡萄糖酶(glycosidase)、乙酰转移酶(acetyltransferase)和核苷转移酶(nucleotidyltransferase),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水解或磷酸化或甲基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2).靶位的结构改变:细菌可以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

7、耐药基因,由此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3).改变细胞渗透性:摄入减少——细菌可以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减少。外排增多——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可以针对性的泵出大环内酯。(4).染色体突变、耐药质粒获得等。(5).多药耐药:如细菌可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macrolides-lincomycins-streptograminsresistance,MLSR),简称MLS耐药。5药代动力学(1).吸收红霉素不耐酸,

8、易被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提高,血药浓度和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均增加。(2).分布大环内酯类能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3).代谢红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4).排泄红霉素和阿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