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ID:11481874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_第1页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_第2页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_第3页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江苏省睢宁县城北中学邱旭221200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

2、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

3、,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

4、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狭管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如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通过天山南北向的峡谷地区时,由于“狭管效应”,列车遭遇到13级狂风,列车被掀翻,造成车辆脱轨,大量人员伤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9

5、小时。如我国的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叭管,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会出现大风。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两座毗邻的高楼之间,也会出现“狭管效应”。科学家实验发现:平地3—4级风,通过高楼之间,经过“狭管效应”可放大达10级以上。温室效应:近代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热量截留在温室气体内,同时大气自身气温也在升高,又以大气辐射射向地面,因而对地面有类似于温室玻璃所起的保温作用,所以叫“温室效应”。有的学者认为

6、,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时,地表气温将相应升高2.3℃左右。目前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阳伞效应: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大气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因而使地面降温;另一方面,吸湿性的烟尘又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作用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之为“阳伞效应”。如1991年菲律宾皮奈图博火山大爆发,就曾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强劲的全球变暖趋势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严重

7、的阳伞效应应是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大量的沙尘送进大气中,使地球大气变得乌烟瘴气。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气温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称为“核冬天”。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突然灭绝,就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巨量烟尘造成“核冬天”的结果。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基本是透明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穿透过

8、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