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ID:11520735

大小:7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欢迎光临语网中网http://www.laomu.cn《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细化段落,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在此基础上,点到文中的文言现象。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以读领讲。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在表现一个任务形象时,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其中,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

2、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国中,诸葛亮出场前就是吟诵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冷暖唯我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前的疯狂演说:“斯大林,斯大林格勒!”张飞在长板坡吓退百万曹军,“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作何道理!”一句话把夏侯淳的苦胆给吓破了,曹操调转马头,转身就跑。张飞是吓退敌军,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个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这是谁呢?他是这样说退敌军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二、《左传》大家初中时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刿论战》。本文也是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

3、著作——编年史。三、课文讲解1、我们今天就来讲述这个发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节课要求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首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找出,晋、秦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欺负郑国这个小国家呢?(齐读,请一位学生找出原因)“对,以其、、、、、、也”,(1)可以说,故事一开始就是尽显危机,形式非常紧迫,严峻。“锦

4、军函陵,秦

5、军氾南”,眼看郑国就要灭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读的这句吗?“锦

6、军函陵,秦

7、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我们接着读故事。2、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

8、式下,(2)烛之武要登场了,矛盾似乎又缓和了,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他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责任吗?〈1〉对,不是。而是别人——佚之狐推荐的。可见佚之狐也是个知人善用的贤臣。若是让大家带着感情推荐烛之武,应该怎么读这句话?用什么语气、语调推荐呢?————读得坚定一点,胸有成竹“”师--必----胜。〈2〉但是烛之武却有推辞之意,(3)气氛一下又紧张了。想想也是,一欢迎光临语网中网http://www.laomu.cn个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难免心中会有怨言。哪位同学能诉说一下他的怨言,带着烛之武的感情。————就是该读得伤感一点。〈3〉在这种情况下,郑伯也体现了贤君的模样,他先进行了自

9、我批评,然后又以利打动烛之武。——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矛盾又缓和了,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君。3、那么,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夜缒而出”,这也照应了前文中严峻的形式(“缒”字“而”字的讲解)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秦————晋————郑)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秦晋郑(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

10、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烛之武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会不会想“坏了,烛之武难道要叛国,郑国又危险了”,我们继续往下读。(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6)(秦————晋————郑)肆其西封东封郑欢迎光临语网中网http://www.laomu.cn(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

11、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4、秦军退,并“使、、、、、、戍之”。晋国怎么样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不知”是真正的原因。四、艺术特色1、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清洁是不是平稳发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3、这个故事也算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