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

ID:11527536

大小: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_第1页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_第2页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_第3页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_第4页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文学回归审美,让语文教学重现生机  摘要:受新课改语文高考的冲击,文学作品的教学陷入了一种审美缺失的境地,应尝试从语言和多元解读的角度,让文学回归审美,还语文课堂以生机。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言;多元解读;审美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在给杨斌老师的新著《发现语文之美》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崇尚美、欣赏美,会使人变得高尚、优美起来。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会找到美,评判美,给学生以熏陶感染,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的,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学科。可是遗憾的是语文却在现实中被许多一线教师迷失成了功利。自新课改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被提到了高考的日程上来,新课改“重过程”的

2、这一初衷被一点点地抹杀殆尽。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更是堪忧,取而代之的教学方式是“生平及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点段式的教学模式,文学作品本身甚至可以不在场;抑或是把绝佳的阅读材料当做是训练学生如何审题、答题的载体。我想是我们被现实迷住了双眼,以至于看不清语文教学应走的路。语文学科应是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尝试走出一条既符合课程标准,又遵循文学教育、审美教育规律的路子,让文学回归审美,还语文课堂以生机。  一、让语言带动审美  韦勒克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

3、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可见,语言是文学架构的载体,但它又不等同于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的审美才是真语文。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确乎是一篇写作技法相当突出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紧紧抓住通感等手法进行大张旗鼓的解说,最后还不忘一番盛情地拓展,学生自然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最终的结论只有一个:朱自清写作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了很多的修辞,我也习得了一些。我无语。我们并不排斥教师对修辞的讲解,只是觉得把如此美文解读成无情的手法习得课而感到痛心。脱离了语言品读的教学,语文课堂似一潭死水,审美顿失,更谈不上什么艺术。  

4、散文是一种书写灵性的文学样式,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因此,教学应该紧紧把握住这一特殊体裁的固有特点,找准语言这一切入口,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文学的涵泳。《荷塘月色》总体的基调是带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的,而正因了这淡淡的忧伤,才让这淡淡的喜悦来得如此不易,才让作者如此醉心于月下的荷塘。文本中的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活脱脱展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彷徨和郁结,然而这种忧伤既无大起也无大落,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审美效果,反复品味其言,所有优美的文字都因了丰富的情感而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而我们内心收获的也就不仅仅是技法的东西,还有语言之外的情绪的激荡,教

5、学的高明之处,我想就是在这所谓的审美中体现出来的。  散文如此,其他的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之一便是“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二、让多元解读实现审美  新课标实施伊始,“多元解读”曾一度被捧为新宠,但随之而来的极端的探究造成了“课堂闹哄哄,课后一场空”的病态局面又让许多教师尝试了、慌张了、撤退了。什么多元解读,那整个就是瞎扯淡。于是乎,“

6、多元解读”再次被束之高阁。之后,对于文学作品思想的解读重又回归到“唯我独尊”的原始阶段那些内涵深沉、内容丰富的文本被衍化成千篇一律的统一结论。那些所谓的正统的、贴近高考高分可能的思想被追捧、被强化,文学作品的解读只剩下干巴巴的躯壳,无任何的审美可谈。于是,教师对教学厌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压抑了,教学的状貌不堪入目。其实,“多元解读”并不是胡读、乱读,它是有原则的。这一原则便是在忠实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元解读,也就是“文本至上”的原则,任何脱离了文本的解读都是无效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怎么解读,读出的终究是哈姆雷特而非罗密欧等。  比如,关于鲁迅《祝

7、福》的主题探究,一直以来,人们都局限于以下两种主体归纳:①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毒害。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人教版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没有明确的主题说明,只是做了如是概括: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因此,这也就给了我们极大的解读空间。但这个解读空间必须以文本所反映的事实为依据,不能信口开河。比如,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切入谈主题,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学者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