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ID:11566870

大小:3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2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_第1页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_第2页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_第3页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_第4页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不可不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一、看对象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采访外宾提问,当然不同于采访自己人提问。应由老年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向省委书记提出的问题,用在—一个村长身上也不恰当。用采访知识分子那一套提问的办法去采访工人、农民,也往往效果不好。下面是一位记者讲的首次访问经历: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我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我想请

2、他谈谈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便文绉绉地问:“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一时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我立即感到提问太不艺术,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样?”10这一下,对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埃及人民反英的情绪可高啦!……”这样,我终于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何等鲜明!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在日本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访问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

3、无从回答。团长安岗立刻把话头接过去,问:“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五位学生一齐举手。“你们知道中国有——位孔子吗?”全部举手。“你们知道鲁迅吗?”“听过这个名字。”“你们知道毛泽东吗?”“知道。”“胡耀邦呢?”“听说过。”这样话匣子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仍然是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仍然何等鲜明!这两个例子都生动地告诉我们,怎样提问,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看对象的10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提问好比写文章,先写什么

4、,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逻辑的必然发展,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位日本记者说:“采访时考虑的是如何提问更便于对方回答,写报道时,主要考虑怎样写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这话是有道理的。为便于对方回答,先从最近发生的事问起,然后由近及远;先从容易答复的问题问起,然后由易到难;先从表面看得见的现象问起,然后由表及里,深人事物的本质;先从对方熟悉的事感兴趣的事问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这样提问,可以使对方不至于一开始为难题卡住,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找到了,访问一结束,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三、抓

5、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1979年,新华社一位记者去新疆采访,得知石油部一位副部长(兼新疆石油局局长)在和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方面比较突出,决定写篇报道。记者深知这位领导同志谦虚,要他谈自己的事迹很困难。记者只好借用军事上的战术,先来个“迂回包围”10,背靠背采访。在采访了司机、炊事员、工人、基层干部之后,又找了他的秘书,还找了南疆矿区的领导干部。记者在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最后打“攻坚战”,抓住要害,提出几个使这位领导同志非回答不可酌问题。这位领导同志不吃猪肉,在食堂就餐时,炊事员给他做豆腐,他也不吃,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卡得那

6、么严?他回避不了,只好回答。记者又提出:不走后门,应该,但有些规定的补助你怎么也不要呢?这样的问题他也不捐不回答。有些人觉得这位副部长太苛刻,太不近人情,记者又问他怎么看?他也只好答复。这样就了解到这位领导同志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他所抱的疮度。事实证明,这样问的效果是好的。四、提问具体要了解具体的东西,就要把问题提得具体。、对记者来说,只有一般的东西月远不够的,是难于写成报道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地认识一个事物的捉征,才能在写作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才能感染人。特别是写人物有时候要具体到他的穿着、表情、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与此

7、有关的天气、环甥等等,如果又是事后采访,不细细地问,就得不到具体材料,得不到细节。光吵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10其中谈到蒋筑英到成都出差的那天早晨的情景,是这样写的:第二天凌晨四点多种,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早餐。妻子给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4个,自己要1个,留下2个给孩子。这短短一段话,是由好几个细节组成的:(1)蒋筑英临行那天,起床很』(2)蒋筑英生活简朴,把头天的剩饭加上点水,做成稀饭当早餐;(3)蒋筑英爱人很关心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4)蒋筑英心

8、疼孩子,宁肯己少吃,也要给孩子留两个。这些细节是感人的,怎么得来的呢?在采访时,筑英的爱人并没有把这些一下通通告诉记者,而是记者一个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