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

ID:11596656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2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_第1页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_第2页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摘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首先必须对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及其整个演变过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这是因为人的思想认识如何,是决定体育发展方向和推动体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体育思想史的研究,是对体育发展历史过程的最深层次的研究。因为说到底,中国体育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中国人的体育思想近代化过程。因此,研究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可以使我们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解读。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和借助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主要以人物思想为主线,以阶段发展为特征,从纵横两个方面厘清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及

2、其与中国近代体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具体内容包括:1、强兵御侮的体育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发生,使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在侵略者的炮声中惊醒。在中华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面前,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开始“睁眼看世界”,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中国要效法西方,走近代化之路。从此中国人开始办洋务、求变法,搞改良、闹革命。在“西学东渐”的文化碰撞中,当时的统治阶层、士大夫阶层也都开始注意起被视作“蛮夷小技”的西方近代体育。例如在对待西洋兵操的态度上,作为较早实践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说:“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

3、”“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挟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罪也。”强调“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故我们“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自强。”所以在他制定的湘军“营规”中,列有《日夜常课之规七条》,其中明确要求湘军士兵,每天早晚各需做体操一次。“黎明演早操一次,营官看亲兵之操,或帮办代看。哨官看本哨之操”。“日斜时演晚操一次,与黎明早操同”。这段材料说明,西洋兵操很早就被引进到湘军的训练活动中。2、强种强国的体育思想。在洋

4、务运动体育发展的基础上,戊戌维新进一步推动了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戊戌维新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发动的、中国近代早期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促进“西学”包括西方近代体育,特别是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洋务运动到中华民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是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早期传入和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其在体育思想认识上的表现是:中国人注重于体育强兵、强种、强国的社会作用。由此,人们对体育的解读,总是在强兵御侮、强种强国的主题下,将体育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结合在一起。所以强种强国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

5、、梁启超);也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秋瑾)。在强种强国体育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与西方社会显然不同的近代体育传播路线,即体育是由军队而走向学校、走向社会的。3、军国民体育思想。由戊戌变法运动所最后完善的强兵、强种、强国体育观念,由于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要求,所以被当时的社会先进分子所普遍接受,使当时的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师,以研究体育之学”的新景象。所以即使在进入20世纪后,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仍然有着极高的社会认同度。其集中表现为:在当时社会曾刮起一股强烈的“军国民体育”风潮。我国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最早发生,是由一批留日

6、学生直接从日本引进的。1902年,留日学生蔡锷、蒋百里、铁生、飞生等人,先后在《新民丛报》、《江苏》、《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文章,宣扬军国民体育思想。如蔡锷1902年以奋翮生的笔名,在《军国民篇》中提出:“军人之知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质,不独限之从者。”认为“凡全国国民,皆亦具有之。”蒋百里在《军国民之教育》的文章中主张,要扩充军人教育于学校和社会。飞生的《真军人》文章中甚至提出:“非军国民主义无以发公共之观念”。正是在这样一些舆论的广泛影响下,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正式提出了“军国民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4、民主与科学

7、的体育思想。大致从1915年开始,以军国民体育为标志的强兵、强种、强国体育观念开始受到挑战,军国民体育逐渐遭到怀疑,特别是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和教会学校体育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近代中国人在体育观念上开始由强兵、强种、强国的观念,逐渐向健身、娱乐、竞技的观念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从体育的本质去定义体育和认识体育。例如早期的共产党人陈独秀、毛泽东、恽代英、杨贤江,近代中国早期体育领袖张伯苓、王正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