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

ID:11856879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4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_第1页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_第2页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_第3页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_第4页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雨巷》音乐美之教学设计Carpentor666一设计说明《雨巷》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迷惘感伤而又有所期待、朦胧、幽深、宛转悦耳、叶圣陶先生称誉: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施蛰存认为是继徐志摩之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康桥诗人”徐志摩因对闻一多的诗歌之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居功至伟的实践,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在《雨巷》中,借助多口型语音、舒徊的节奏、复沓、叠句、重唱——回环往复的旋律,完美地实践了闻一多的诗歌之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理念。《雨巷》教学多倾向引导探究《雨巷》之寓

2、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而解读“意蕴美”;本设计欲浅试:于《雨巷》之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音乐美(音韵美)”进而解读“意蕴美”。二、学生预设、与预期课前了解学生对诗歌之“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情美(意蕴美)”,重点是“音乐美”的认知状况。若:学生无明确认知——则引导明晰认知;学生有模糊认知——则引导梳理认知;学生有明确认知——则引导巩固认知。三、教学思路第一课时:引导感知诗歌之音乐美——明晰音乐美之缘由——运用音乐美解读诗歌——辩证、深化认知音乐

3、美——通过音乐形象融汇理解、强化认知。第二课时:进一步探究文本的“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而解读“诗情美(意蕴美)”。四、教学目标1、感知、探究《雨巷》之“音乐美(音韵美)”、“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而解读“意蕴美”。第一课时(1)听课文录音初步整体感知《雨巷》之美(2)把语音从语言三维﹛语义、语音、语形(可写为字)﹜中剥离出来,凸显语言的语音特征(3)在对比中突出语音的象征性抒情特征(4)在对比中突出节奏的象征性抒情特征(5)在对比中突出旋律的象征性抒情特征(6)了解诗歌“音乐美”的象

4、征性抒情功能。(7)了解“音乐美”抒情之“不确切性”“局限性”(8)在感知中深化理解第二课时探究《雨巷》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而解读“意蕴美”(7)感知《雨巷》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8)探究、明晰《雨巷》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之语汇缘由(9)解读《雨巷》之“意蕴美”——诗作之寄寓(10)课外解读诗人的《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印象》《微笑》等五、教、学方法导:目标驱动、以趣促学、对比凸显学: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六、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课时重点:了解《雨巷》之“

5、音乐美(音韵美)”探究源自诗歌之感觉之可“听”的缘由难点:解读《雨巷》之“音乐美(音韵美)”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雨巷》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而解读“意蕴美”。难点:解读《雨巷》之“绘画美(意象美、意境美)”七、教学活动流程“阅读文学作品”的几个阶段:获得感受——在推敲具体的语句中明晰(包括修正)感受——以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利用对象的感性形式,引发主体的兴发感动;主体又将知觉引起的感

6、兴投射于对象,如此循环往复……使形式的感知所得,逐步情意化,主体便会获得一种知觉情感。(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9次印刷,第265页。)1、“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美)帕克《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0页。)2、“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67页。)播放《雨巷》录音,请同学们合上书本、最好闭上双眼,感知《雨巷》的音乐效果。师:请

7、同学们谈一谈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生:谈各自的感受。师:边板书学生的感受,边问学生的感受是看出来的,还是听出来的。师:同学们感觉这首诗怎么样?想不想共同朗读一遍课文?生:共同朗读课文。(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二)师:探究——源自诗歌之感觉——可“听”——之缘由。﹛检测对诗歌之“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情美(意蕴美)”,重点是“音乐美”的认知。从语言三维〔语义、语音、语形(可写为字)〕中剥离语音出来,以免学生误以为诗的“意蕴美”完全源自语义因素﹜对比下列两例的表达意旨是否相同?表达效果是

8、否相同?为什么?外国人喝牛奶越喝越健康,中国人喝牛奶越喝越遭殃。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网友评中国牛奶事件唐六如出对:“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陈伯阳对句:“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巧对录》点拨:上例趣味来自语音,下列双关效果也来自语音。学习语文当然要注意语汇的语义功能,可否也关注一下语汇的语音的功能?小故事:上世纪20年代,一小青年与一唱大鼓女孩套近乎,俩人五天内两次对话情形如下:男青年问:多大了?干什么?住哪里?女孩跌落门牙后:十五。唱大鼓。延安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