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ID:11870597

大小:23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4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第1页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第2页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第3页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第4页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自备煤矿位于子长县县城以西约6km处,属子长县余家坪乡管辖。本煤矿交通便利,东距子长县城6km。西(安)-包(头)公路通过子长矿区。从子长县城到各煤矿均有公路相联。西(安)-包(头)铁路的西(安)-榆(林)段现已通车,该铁路经过子长矿区,并在县城东约3Km处建有子长煤台。矿区内各煤矿的煤炭均可运输到子长煤台,通过铁路外运。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见图1-1)。图1-1-17-第二节本矿的地质条件及自然因素一、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发电自备联办煤矿位

2、于子长矿区中部,子长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矿内沟谷纵横,树枝状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海拔1117.50-1314m,相对高差196.50m。2、水系子长矿区内地表水系均属黄河水系,多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暴涨且泥沙含量大,旱季断流。区内主要河流有秀延河、南河和羊马河。秀延河是黄河支流清涧河上游,由北西向南东流经矿区北部;南河由西、南西向东在子长县汇入秀延河,最大流量4670m3/s(2002年7月4日);虽都为长流水河,但流量有限,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大,有时会断流。3、气象本

3、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等三个月。全年无霜期短,十月初上冻,次年四月解冻。(一)水文地质-17-(一)含(隔)水层(组)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煤矿内水文地质条件与矿区条件基本一致,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岩性、分布范围、富(透)水性,可将区内地下水分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孔隙极弱富水含水层、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红土隔水层、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上段裂隙承压

4、含水岩组、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中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等四个含、隔水层(组),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孔隙极弱富水含水层(Q2l+Q3m)全煤矿广泛分布,为浅黄色,浅棕黄色含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疏松、易垮落,受流水侵蚀切割构成黄土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厚度2~114.30m不等,一般梁区厚,沟谷薄。该层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向沟谷方向迳流,以面状渗出为主要排泄形式,泉流量0.014-0.610L/s,水位标高1089.16-1170.80m,富水性弱。据邻区泉水水质化验资料,矿化度

5、0.470g/L,为HCO3-Na.Mg型中硬淡水,水温9.5-24℃。2、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红土,隔水层(N2j)零星出露于石家沟沟谷中,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夹有透镜状砂砾石层,砾石多为泥砾、砂砾,磨园中等,最大砾径3.0cm,半固结状,厚0~42.10m,粘土致密,持水性好,透水性弱,该层无泉水、水井分布,为上下含水层的良好隔水层。-17-3、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上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T3w上)上段自5号煤底板砂岩至瓦窑堡顶面,全煤矿分布,石家沟谷有零星出露。岩性为厚层中粒砂岩及细粒砂岩

6、,灰-灰黒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夹泥岩薄层,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平均厚度49.67m。该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据野外测绘调查泉流量0.039-0.454L/s,据邻区羊马河井田Y11抽水资料,涌水量0.0274L/s,单位涌水量0.000443L/s·m,渗透系数0.0004387m/d,水质化验结果,矿化度0.480-2.979g/L,属CI·HCO3-Na及HCO3·SO4-Mg·Na·Ca型,水温9-16.5℃。4、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中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T3w3)中段自3号煤底至5号煤层底板砂岩

7、,全煤矿分布,埋藏较深。岩性为灰白-灰黒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具水平及波状层理,平均厚度27.78m,该层裂隙稀疏,岩芯完整,采取率一般大于80%,富水性弱。据邻区羊马河井田Y11抽水资料,涌水量0.004L/s,单位涌水量0.0000764L/s·m,渗透系数0.0001176m/d,水质化验结果,矿化度5.83g/L,属CI-Na型中等矿化水,水温15.5℃。(二)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因各含水层所处地貌单元不同而各有差异。-17

8、-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大面积分布于梁峁带,大气降水是唯一补给来源,地下水自分水峰向沟谷方向迳流,以泉的形式渗出地表,新系红土构成该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基岩含水岩层在区外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总体由东向西缓慢迳流,水力坡度仅0.28╱10000,因受上覆泥岩、粉砂岩隔水层影响,形成承压水,该层富水性弱,迳流速度缓慢,愈向深部矿化度愈高,可达5.83g/L,水质类型也由HCO3·SO4-Na·Mg型转化为CL-Na型。(二)灾害产生原因及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