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

ID:11914151

大小:1.82 MB

页数:103页

时间:2018-07-14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_第1页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_第2页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_第3页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_第4页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勘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勘误1:P28,习题,第2题。原为:两个二元消息符号,应为:两个消息符号,勘误2:P53,式(2.6.3)后面,以及图2.6.2。应为:从频域上看,记的功率谱为,则误差的功率谱为,(2.6.4)图2.6.2勘误3:P56,顶部两行,原文:于是,。同理,改为:于是,。同理,勘误4:P62,自下向上第2行,应为。勘误5:P66,图2.8.3。应为:勘误6:P70,式(2.9.3)与(2.9.4)。应为:勘误1:P78,图3.1.3标题应为:常规AM信号的幅度谱勘误2:P79,式(2.9.3)与(2.9.4)。应为:当

2、检波器的输入信号为正半周的高电压时,二极管D导通,电流经二极管向电容器C充电,当电路的输入信号降低到一定程度(或处于负半周)时,二极管D截止,电容C上勘误3:P80,标题“4.DSB-SC信号的接收”上面2行,应为:。勘误4:P90,例3.3上面一段,应为:可见,是基带信号调相时引起的最大相位偏移;而是基带信号调频时最大频率偏移与基带最高频率之间的倍数。调制指数与原来是分析单频正弦信号的调相与调频时定义的,后来也常常推广到一般信号的情形中。从上例可见,对于单频正弦信号的调相或调频而言,与相等且本质上一样,等于最大

3、相偏,单位都为弧度。但这一结论不能够随意推广到其他情形。勘误5:P116,图3.5.1;p117,图3.5.3。分别应为:(a)IF滤波器(b)RF滤波器(c)被选频率及其镜像频率成分勘误1:P122,图题3.6。应为:勘误2:P125,题25的第2行中,应为:Hz/V勘误3:P133,倒数第3行,应为:四元符号序列:{101101000111101011}={231013223};勘误4:P136-137,式(4.2.14)、上面文字,以及图4.2.3,应为:其中,。由于单极性信号的,,将它们与式(4.2.13

4、)代入式(4.2.2),易见其功率谱为,勘误1:P148式(4.4.1)上面文字中,与P149式(4.4.3),分别应为:勘误2:P151第1行文字中,应为:勘误3:P153,例4.9。应为:例4.9采用MPAM信号传输一段二元序列{101101000111101011},试求:符合格雷编码规则的四元与八元符号序列。勘误4:P158,式(4.5.12)上面文字中,应为:6dB带宽勘误5:P172,式(4.7.15)中,遗失等号,应为:勘误6:P184,题6最后1行,应为:借鉴例题4.6数值)勘误7:P184,第1

5、行(2):原“若…,….,该序列是否含有离散分量…”改为“若…,….,该信号是否含有离散分量…”;P184,第7题(1):原“若…,平均每比特信号的功率…”改为“若…,平均每比特信号的能量…”P184,第7题(2):原“当接收端的信噪比为30时”改为“当接收端的信噪比为10时”;勘误8:P194,图5.2.1中右端文字,应为:勘误9:P205,式(5.3.10),应为:表5.3.1下面2行后面的公式,应为勘误1:P206,式(5.3.11)。应为:(注意指数中的负号)勘误2:P212,例5.7及其解。应为:例5.

6、9假定QPSK系统的输入二进制序列为011111011000,试说明:(1)在格雷编码时相应的四元符号序列;(2)相应的载波相位(B方式);(3)同相与正交支路的比特序列;(4)传输率为4800bps时需要的带宽。解:(1)首先将输入序列表示为“比特对”序列:011111011000,而后按表5.4.1可得格雷编码时系统采用的四元符号序列:122130;勘误3:P214,表5.4.4上面文字,应为:差分编码的作用是利用两个相邻时隙的四种相位变化(,,与)来承载四元符号(0,1,2,3)。四元差分编解码公式可用表示

7、如下,(5.4.10)(5.4.11)式中用到了模4加、减法,它等价于进行普通加减运算后再与两比特的“11”进行“位与”运算。DQPSK系统采用结合格雷编码的四元差分编码方案。表5.4.4Error!Referencesourcenotfound.给出了基于格雷编码的差分编码逻辑及其对应的载波相位变化。勘误4:P213,图5.4.4更换为:勘误5:P214,表5.4.4,应为:信息比特对与载波相位差前相对码比特对与载波相位当前双比特相对码与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0000001011111101000010111

8、1110100000110110110010010010010011011011勘误1:P215,例5.8解。应为:(1)首先将输入序列表示为“比特对”序列:011010011100。勘误2:P217,例5.9解。应为:(1)首先将输入序列表示为“比特对”序列:011010011100。勘误3:P220,图5.5.4更换为:勘误4:P221,第8行至5.6节标题部分,更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