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ID:11925737

大小: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4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巷深处》教学设计高河二中程国庆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讨论的形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2、设计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2.题解    本课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3.生字正音请同学上台板书他所查到的生字的读音,并集体订正    二.感悟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把握

3、文章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故事。(指名回答,集体讨论、归纳)三.理解课文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③“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⑤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⑥这篇散文的主线是什么?(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组间交流,集体归纳总结)3提示:问题①:母亲收养“我”;母亲倾其积蓄换住处;母

4、亲为“我”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母亲为“我”骄傲;母亲抑制自己被女儿嫌弃的伤心情绪;母亲托人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问题②: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问题③:满足——厌恶

5、——淡忘——悔悟。   “我”的虚荣。问题④:a“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P40)b“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P41)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问题⑤: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问题⑥:“我”的感情变化是此文的主线。四.品读课文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事例,并

6、说明被感动的理由,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朗读,全班学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五.感悟课文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爱你的。    2.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六.总结    3[板书设计]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