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ID:12078513

大小:6.26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5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1页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2页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3页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4页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前言………………………………………………………………………1第一章地质概况简介……………………………………………………1一,研究区区域背景1.1大地构造背景………………………………………………11.2区域构造……………………………………………………21.3区域地层……………………………………………………31.4区域岩浆岩…………………………………………………3二,矿区地质状况2.1矿区构造……………………………………………………42.2矿区地层……………………………………………………52.3岩浆岩

2、概况…………………………………………………6第二章矿体地质特征……………………………………………………61矿体分布、形态及产状………………………………………72矿石结构构造…………………………………………………73矿物组合特征…………………………………………………94围岩蚀变特征…………………………………………………9第三章矿床成因讨论……………………………………………………91.1成矿物质来源…………………………………………………91.2成矿阶段………………………………………………………91.3成矿

3、作用及过程讨论…………………………………………10结论…………………………………………………………………………10参考文献……………………………………………………………………1111安庆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前言一.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旨在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类地质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并对矿床成因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类矿床的控矿基本因素。本次课程设计以安徽省安庆市月山地区矽卡岩矿床为例,总结矿区及矿床地质情况,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并要求学生利用矽卡岩矿床理论来综合分析

4、矿床成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研究分析能力。二.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及步骤安排如下:2013年1月2至4日设计开始,收集工作区域的基本地质资料,考查前人本地区的工作情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2013年1月4至7日由教师扩展讲解矿床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手段,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进行编图和初步解释,认识控制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2013年1月7至9日完成报告图件的编制及报告文字的说明准备工作2013年1月9至17日完成报告并上交,总结矿床成因和控制因素,完成成果展示PPT。第

5、一章地质概况简介1.1大地构造背景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活动强烈,是不同时期,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部,地跨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及大别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以长江复合构造带和铜陵-杭州构造带为代表的NE-SW11向构造带和NW-SE向构造带,严格控制着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展布;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具有结点成矿的规律,不同规模的NE-SW向构造带与NW-SE向构造带的交切处正是区内矿集区和重要矿床的分布位置。【1】(图1)图11.2区域构造区内主要发

6、育为一系列NE,NWW,NNE以及近SN向的断裂,即由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组成的锯齿状断裂带长江深断裂带、NW向的襄樊—广济深断裂以及郯庐断裂。NE向断裂构造体系为区域内主要构造体系,以长江断裂带为主,组成大型袋装网络状构造。它们直接控制了侵入岩体的分布形态,而基底构造特别是近东西向的铜陵—戴家汇深大断裂,则直接控制了本区的岩浆活动及矿床的形成。另外相伴发育有NE向的褶皱,带内推覆构造广泛发育,主要推覆构造有,银屏推覆构造,香泉推覆构造,狸头桥推覆构造。1.3区域地层11扬子地块具有一盖多底的地壳

7、结构特征。安徽沿江地区和其南面的皖南地区,各自的基底类型分别是董岭式和江南式。盖层中不同时代地层基本齐全。震旦系至下古生界以海相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地层为主;缺失早、中泥盆世沉积,上泥盆统陆相碎屑岩沉积;上古生界至下古生界三叠统为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中三叠统至下、中侏罗统为残海泄湖相含蒸发岩的碳酸盐岩层及其上覆的陆源碎屑岩地层,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以发育在断陷盆地中的火山岩堆积为特征,部分地段亦存在下白垩统陆相红色地层,上白垩统至第三系则主要为分布在新断陷盆地中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区域内上述不同时代的地层

8、的分布情况不尽相同。1.4区域岩浆岩区内岩浆岩沿长江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受断裂带控制明显;岩体主要为小岩株、岩墙状,其次为岩床、岩枝及岩脉状。侵入岩体可划分为碱性系列及钙碱性系列,前者由辉石二长闪长岩、二长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后者由辉长辉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性大多为中酸性,许多岩体实质上是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组成的杂岩体,相分带清楚。【2】各个地区都有较晚的火成岩活动叠加。下表为区域内中酸性侵入岩体活动详细年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中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