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

ID:1210622

大小:276.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08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_第1页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_第2页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_第3页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13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Vol.13,No.22011年3月JournalofTongrenUniversityMar.2011浅析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叶辛(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8)摘要: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生活时代的伦敦是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她本人曾于1811年至1815年期间数次拜访伦敦,她的作品中不乏对伦敦的描写。迄今为止,国内的奥斯汀研究多涉及奥斯汀的婚姻观、爱情观与女性观,而对奥斯汀笔下的这个城市几乎无人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奥斯汀作品中关于伦敦的描述,揭示作家眼中乔治王朝晚期与摄政时代早期的伦敦。关键词:简

2、·奥斯汀;伦敦;乔治王朝晚期;摄政时代早期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2011)02-0025-04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Austen)短暂的一生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以期获得尊重。在《曼共有六部主要作品面世。她在其中以冷静但不失风斯菲尔德庄园》中,从伦敦来的克劳福德姐弟俩就趣的笔触向读者呈现出乔治王朝与摄政时代之交英是拜金主义的忠实信徒。玛丽·克劳福德在谈到将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奥斯汀生前曾数次拜访伦敦,自己在伦敦的竖琴运到曼斯菲尔德时,曾说道:“伦[1]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共有两百多处提到这个大都市。

3、敦有句格言:万物都能用金钱获得。”当时的伦伦敦是《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主要场敦阶级色彩非常鲜明。马克辛·贝格在《18世纪英景发生地之一;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国的奢华与享乐》﹙LuxuryandPleasurein《劝导》、《诺桑觉寺》中,伦敦作为一个背景城市Eighteenth-CenturyBritain﹚一书中指出:“伦敦实际也不断被提及。奥斯汀有时直称其为“London”(伦上由两个分离的城市组成:西边的威斯敏斯特区以[2]敦),有时又以当时流行的说法称其为“town”(城及东边的伦敦城区。”伦敦东区与伦敦西区,

4、虽然镇)。从她的笔下,我们得以了解这个当时英国乃至相隔不过一英里,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奥斯欧洲最大的城市生活的点滴。汀在她的小说中对此有过生动的描写。在《爱玛》中,爱玛的姐姐伊萨贝拉·伍德豪斯婚后一直居住一、带着强烈阶级色彩的拜金城市在伦敦,在回到哈特菲尔德探望父亲时她说:“我们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对外战争为英国带来在伦敦所住的地方比伦敦的其它地方都要好的多,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孕育着英国的新兴阶层,英您不能把伦敦混为一谈,我亲爱的先生,布朗斯维[3]国的阶级构造变得更加多样。到了乔治王朝晚期,克广场周围的环境与其它所有地方的都不一样

5、。”英国社会已形成了五个主要阶层:以贵族为代表的她口中的布朗斯维克广场位于伦敦西区,这里居住上层阶级,以大工业主、大商人、军队高级将领、着富有的权势阶层,这儿的新式建筑华贵优雅,广律师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场华丽壮观,道路笔直通畅。当时伦敦的一本游览[4]间阶级以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产阶级与中间指导中曾说伦敦的西区是“最时髦的”。而东区的阶级为了向上层社会靠拢,不惜用大量金钱改变自居住者主要是伦敦社会的中下层阶级。与西区不同,收稿日期:2011-02-18作者简介:叶辛(1979-),女,福建福州人,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

6、世界文学。26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2]23这儿充满了低矮凌乱的房屋,狭窄暗淡的街道。在里的街道上“遍布着奢侈用品商店”;沃尔特·贝《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的弟媳嘉德勒太太森特在《伦敦》(London)一书中也指出伦敦“从来[4]57想邀请简·贝内特到她伦敦的家里居住,却又担心没有如此富有过”;而在杰克·费舍的笔下,伦敦[7]简对在伦敦可能见到宾利先生存在顾虑,于是她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奢侈消费的中心”。奥斯汀自己伊丽莎白·贝内特说:“我希望对那个年轻人的顾虑在伦敦居住期间,也曾多次徒步或坐着马车在考文特不会影响到她。我们居住在伦敦两个完

7、全不同的地花园、雷切斯特广场附近一带购物,1796年她寄给姐方,我们的生活圈子也非常不同,还有,你知道的,姐卡桑德拉的信中写道:“我又到这里来了,这个挥[7]78我们很少出门,他们几乎不可能见面,除非他真的霍堕落的地方……”。[5]来看她。”嘉德勒太太在伦敦的寓所位于东区的格与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形成鲜明对比,奥斯汀认雷斯切奇街,而宾利先生居住在西区,奥斯汀通过为伦敦是个道德败坏的地方。她笔下所有的花花公嘉德勒太太之口告诉我们在两个区生活的人们有着子无一例外都喜欢在这个城市追逐奢靡生活:《诺桑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见面的几率很小。而伊丽莎觉寺》中的

8、索普先生曾提到常涉足伦敦的咖啡馆;白·贝内特的回答使我们对这一点更加深信不疑:《理智与情感》中的韦洛比总是在伦敦;《曼斯菲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在达西先生正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