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

ID:12142460

大小:110.9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5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_第1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_第2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_第3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_第4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地条件如表4-1所示,国土面积不大且区域差别也比较小的国家城市分布比较均衡。欧洲的国家大体如此,例如德国城镇分布和发展均衡,没有出现人口过度集中于首都或少数大城市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提供煤矿、水力能源以及其他能源的小城镇,而不是在大城市。而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德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以个体的近距流动为主。最后,还与德国几百年来纷乱的历史历练有关。德国的历史与战乱相伴,失败成功参半,德国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又是惨败者。这种惨痛的历史导致德国社会浓烈的社会情节一一求稳定、公平福利和民主成为主流。那些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别较小的国家城市分布也比

2、较均衡。例如美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最早开发的地区都集中在大西洋沿岸,而大陆另一端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几乎没有被开发。后来经过“西进运动”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在东、中、西部分布比较均衡的城市带: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都会连绵带;中部五大湖周围芝加哥到匹兹堡的大都会连绵带;西部太平洋沿岸旧金山到洛杉矶的大都会连绵带。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别较大的国家城市分布很不均衡。例如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差别很大,两个地区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差别很大。还有一些国家,国土面积不大,而且区域差别也比较大,它们的城市分布非常集中。例如日本,东京城市圈、大阪城市圈和名古屋城市

3、圈这三大城市圈集中了日本一半左右的人口。表4-1,城市分布与国土面积、区域差别的关系资料来源: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3.4.1.3淡水条件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水资源,准备地来说,淡水资源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人类文明多起源于大江大河地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如此。如下图4-1所示,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和城市都集中在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而淡水资源紧缺的广大非洲地区城市数量则非常少。图4-1,2016年世界

4、人口分布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4.2经济发展因素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因而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经济发展的方式、速度、阶段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会影响城镇化模式的选择。4.2.1经济发展方式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是以轻工业为主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是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还是以进口替代为主,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或区域的城市化道路。如英国等欧洲国际基本是延续了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次序,加上发展时间较长,并利用殖民地获取大量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因而城市发展进程较为从容,城市规模适中、布局

5、合理、发展也较为均衡。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短短的几十年内,加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煤炭、钢铁、船舶等重化工的发展,并在技术上同时应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结果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东京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重要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由进口替代战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变的影响。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为了集中力量发展工业,政府采用计划手段来配置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并实行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6、在这样的计划控制下,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由“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反城市化情形。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轻工业产品出口的带动下,大批中小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批工业城镇快速发展起来。至今这些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4.2.2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对城市化道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从城市人口迁移和分布状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以从农村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为主,乡城人口迁移是主要的人口流向;而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

7、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后,城市人口就会开始向郊区或卫星城镇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成为主要的人口流向。这也说明了城市化道路应当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向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予以动态调整。4.3文化制度因素4.3.1社会文化人口规模、社会习俗、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到一国或地区的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口大国容易出现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的局面,并且城市的分布会分散开来。人口规模中等的国家人口有可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也有可能比较均衡地分布在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的城市人口通常比较集中。从历史传统和文化上看,欧洲在工业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