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

ID:1214437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_第1页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_第2页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_第3页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                                                                            建瓯市小松中心小学 游臻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操作前要定向指导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

2、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来看,它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创造了条件。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对此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学生的学习是从眼、手、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可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小差距,它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

3、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並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

4、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等,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二、在认识“结点”上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

5、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

6、+5=14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5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5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8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

7、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