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ID:12332193

大小:10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6

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_第1页
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_第2页
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_第3页
资源描述:

《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听初二代数“完全平方”的研究课有感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214071)王华民我们知道:“机会”、“机遇”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一句朴实的语言,体现了新课程的学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课堂是教师的讲台——组织、引导、和学生一同参与,但它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知识为载体,思考、尝试、探索、交流、欣赏和纠错.一位成功的教师往往把一个个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笔者最近听了两堂初二代数“完全平方”的研究课,有些感触,想与数学同行作点交流.一、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片段1在本堂课中,一位教师给出问题:要给一张长为米的正方形桌子铺上一块

2、正方形台布,台布的四周均超出桌面0.1米,问需要多大面积的台布?操作:教师读题,电脑打出示意图,请学生求解.学生不难得到:=(平方米).a0.1剖析与反思作为新授课的数学运用,教者选编了这一道有一定生活情景、很有意义的实际问题,难度也比较适中.但在操作上,教师在读题时就呈现了示意图,就相当于给出了数学模型,实际上只相当于一道关于面积的计算题.由于学生没有经历其中的建模过程,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其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我觉得可以作以下改进: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后请学生思考:本题如何求解?可能有一些学生能联想到“图形”,然后请大家尝试画图,师生一同点评、强化,再由学生独

3、立计算,获得解决.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践也表明:学生亲身经历的问题,印象深刻、效果好.面对本堂课这一很好的“建模”材料,若错失良机,岂不遗憾!现在中学阶段不少学生害怕解答应用题,是否应该从我们教师自身找找原因呢?二、给学生真正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片段3在本堂课中,一位教师用“帮帮国王”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国王要对两个有功的农夫奖赏,原来各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第一个农夫对国王说:“您可不可以再给我一块边长为b米的正方形土地呢?”国王答应了他,第二个农夫说:“我只要您把我原来的那块地的边长增加b米就

4、好了”.国王想不通,问“你们的要求不是一样的吗?”操作:师提问:同学们,你觉得两个农夫的要求是一样的吗?哪个农夫的土地大?生:(思考)师:(请学生抽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生1:第一个农夫要的土地是,第二个农夫要的土地是,两者不同.(生1的观点得到大家的点头认可).师(追问):和为什么不同呢?生2:…,(讲了几句,但有点说不清).师:请大家思考、前后四人讨论.3baba生3:用特殊值法,设a=1,b=2,则=5,=9,∴≠.生4:根据乘方的意义:=(a+b)(a+b)=a²+ab+ba+b²=a²+2ab+b²,∴≠.生5:画出图形(如图),显然≠.教师穿插评点,对几位同学的

5、想法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赞赏.剖析与反思在学生答题有困难,处于说不清、道不明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数”有困难自然联想到“形”,“一般”情形有困难就联想“特殊”情形,回归“平方”的意义,联想旧知.这就避开了那种“演戏式”的讨论,几位同学展示后,大家在体会和感受,成功的喜悦写在同学们的脸上.从学生多种角度的表达看,这样的讨论很有价值,很有成效.教师把机会留给学生,有意识地让他们实质性地参与讨论、思考,促其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锤炼自己、分享同伴的智慧和快乐,而教者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回味的余地从平常的教学和部分公开课的反馈显示:课堂的教学

6、容量太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片段3在本堂课中,问题一呈现,一位年轻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结论一出来,她就问学生:记住了吗?剖析与反思以上是少数刚执掌教鞭的年轻教师的通病.从交流后获知,那位教师一方面是为赶进度,另一方面是存有“多讲一题比少讲一题好”的想法,以致学生忙于笔记、忙于解题,思考的时间较少.按辩证法的观点,外因(教师)必须通过内因(学生)才能起作用,而解决问题是需要时间的,那种未经学生思考、以自我讲解为主的教学,实践证明其效果往往不佳,更不用谈能力和人的终身发展.片段4在公式推导后的消化、巩固环节,一位教师出示了两道练习题:1、下列式子在利用公式中有没有错误?如有,请你加以

7、改正.(1)=;(2)=(3)(4)=2、计算下式,看结果有什么规律?(1)(2)(3)(4)剖析与反思这两组问题给的形式很类似,第一组重在辨析正误,第二组题重在寻求规律.能否进行有机的整合?保留第一组问题,先让学生辨析、矫正,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其结果有没有规律?并把它表示出来.像这样,一堂课可以腾出几个1~2分钟时间,给学生多一些消化和感悟(静1~2分钟),给学困生多一点个别辅导.还可以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如:三个数的平方能否求解?在课堂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