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大心,亲近供养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

ID:12353924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6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_第1页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_第2页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_第3页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_第4页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广大心,亲近供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广大心,亲近供养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华严经》里,文殊菩萨对舍利弗尊者及六千比丘的一段开示,对现代人修学非常重要。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种趣大乘法无疲厌心,则能速疾深入如来究竟之地,况菩萨地。」   此地的『善』非常重要,此经是大乘圆教经典,善的标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具足,才能称为大乘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关键词样,也是真实标准。若能成就此十种大乘法,无有疲厌,就能很快速、很容易的证得菩萨地,即《华严经》讲的地上菩萨;当然也能入如来地,

2、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   一共有十句,这十句就是十个题目、十个单元。   第一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诸如来以广大心亲近供养,心无疲厌。」   学佛从何处学起?从『广大心』学起。心量小,就逃不出轮回;心量大,就超越轮回。而轮回的界限并不大,心量比轮回大,就超越轮回的圈圈;心量没有六道轮回大,就永远出不去。《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简单言之,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广大心。此地讲的众生,不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地球上的众生,也不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

3、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以广大心,供养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智慧、福德都圆满了,还要我们供养吗?文殊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能供养诸佛如来,真正得到诸佛如来欢喜的,就是菩提心,就是广大心,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我教导念佛堂的同修,每一声佛号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念,才能消除根本业障。心量要大!我们决不是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开始学佛;经上告诉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佛法,有缘学习佛法,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所种的善根非常深厚,使我们在末法时期还能遇到正法,这是我们应当要珍惜的。   文殊菩萨对舍利弗等人的开示

4、,第一句就是劝发菩提心。「见诸如来以广大心亲近供养」,也许有人会说,等我见诸如来时,再发广大心。这种想法、说法,似是而非。文殊菩萨处处见如来,时时见如来,我们是见了如来不识如来,绝对不是诸佛如来不在我们身边。《华严经》提醒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一不是诸佛如来,可惜我们不认识。几时认识了,你就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   我们见不到诸佛如来,是把诸佛如来变成了凡夫、变成了魔障。如何变的?自己意识心变现的。学佛要相信佛的教诲,决定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的意思,

5、永远不能见如来。相信佛的教诲,诸佛如来从未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在关怀、照顾我们。佛与魔就在一念之间,觉就是信佛,迷就是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将诸佛如来都变成魔境。一念觉悟,相信佛的教诲,就将魔境变成诸佛如来,这是真亲近供养,应当要学习。   供养不在乎形式、金钱,也不在乎幢幡宝盖、七宝供具。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比不上法供养。而法供养第一就是「如教修行供养」,佛教导我们哪些是应该做的,老实去做;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决定遵守。有人会说:我明白,但还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习气太重,烦恼习气做主,心做不了主。果真能把这一

6、念转过来,就转凡成圣。   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的熏习,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很难拔除。我今天能有一点成就,经验可以贡献给诸位参考,那就是决定不能离开佛法的熏习,还要特别加强佛法的熏习。佛法的熏习,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是决定接受,依教奉行,时时保持不失。读诵很重要,天天要读经,最好是天天能讲经。因为天天讲,必须要天天读,这给自己一个压力,勉强自己天天要读诵,不能有一天离开经本。展开经卷,遍遍都有悟处,才能得法喜充满,才能将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冲淡。   我现在一星期讲经十二个小时,无一日不为人演说,我用此方法将心量拓开;我在没有学

7、佛之前,心量也非常窄小。我学佛四十七年,讲经四十年,四十七年的熏习,没有间断,才将无始劫的习气、烦恼淘汰。古来的祖师大德,有三年、五年,或是十年、八年,就把习气淘汰尽的,而我用了四十七年的时间,所以对于古大德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善根比我深厚,他们的智慧比我猛利,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这种根性,与大家没有两样。大家发个狠心,用半个世纪的时间,锲而不舍,也能转过来。这就是「以广大心,亲近供养」。   「心无疲厌」,很重要,这十句开示中,末后都有这一句。「心无疲厌」就是永远不疲,永远不厌倦。凡夫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间久了

8、,就懈怠、懒散,疲倦、讨厌;若能契入境界就不会有此现象。譬如读一部书,永远读不厌、读不倦,遍遍有新的意思,就能生欢喜心。每次展卷,每次读诵,都有新的悟处,其味无穷,所以才不疲不厌。这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任何一法会生疲厌之心,是没有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