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ID:1235773

大小:16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0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第1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第2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第3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第4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劍一、簡文補釋兩則(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簡甲8~甲9:*本文係第三届國際簡帛研討會(MountHolyokeCollege,U.S.A.,2004.4.23-25)論文。本文受到“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FANEDD)資助(項目批準號:200311)。張光裕:《〈從政〉甲、乙考釋》,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以下簡稱爲“《上博(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聞之曰:從政有七幾:獄則興,威則民不道,滷則失衆,(猛)則無親,罰則民逃,好[刑]“刑”從陳偉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說補,其所从“井”尚隱約可見。陳文見“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0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1.htm。【甲8】□則民作亂。凡此七者,政之所(殆)也。……【甲9】其中“滷則失衆”的“滷”字原作如下之形:原考釋云:“从水,其右旁有異於‘西’,釋暫缺。”何琳儀先生釋爲“洒”,謂“洒當訓‘散’或‘播’,亦作‘灑’。”何琳儀:《第二批滬簡

3、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第88頁。陳秉新先生亦釋爲“洒”,訓爲“高峻”。陳秉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2期,第90頁。按不論是訓“散”或“播”或“高峻”,其實都是無法講通簡文的。周鳳五先生釋右旁爲從“舟”,謂“此字從水,舟聲,可以讀爲輈張、譸張,訓‘誑也’,見《尚書·無逸》。簡文是說,爲政者如果欺誑不實,就會失去民心。”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0日,www.jianbo.org/Wssf/2003/zhoufen

4、gwu01.htm。後收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181~195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下引周鳳五先生說皆見此文。周先生所引字形上的證據,即《包山楚簡》簡二七六“受”字所從的“舟”形,蘇建洲先生已經指出跟簡文“滷”字右半所从並不相同。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二)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05.htm。蘇文同意何琳儀先生釋“洒”之說。黃錫全先生指出:“戰國文字‘西’與‘鹵’每每混同,不易區分

5、。如包山楚簡的(盬)、鹽等字,所從的‘鹵’有的就與‘西’字寫法一模一樣。”他據此釋此字右半爲“鹵”,此可從。但他認爲“”就是見於《玉篇》、《集韻》的“滷”字,同“鹵”,訓爲“鹵莽”,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札記(壹)》,“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2月25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gxiquan01.htm。後以《讀上博楚簡(二)札記八則》爲題收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460頁。却不可信。其所引以爲說的《莊子·則陽》的“君爲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鹵莽”

6、、“滅裂”都應該是叠韻連綿詞,朱德熙:《長沙帛書考釋(五篇)》,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第206~20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朱先生指出,“莽字《廣韻》有‘莫補切’一讀,先秦時期也常與魚部字叶韻”,“鹵莽的莽也讀如魚部字”。我們在古書中,實際上是找不到“鹵”字單用就有“鹵莽”義的例子的。我們認爲,簡文“滷”字與字書中音“郎古切”、訓爲“苦”的“滷”字其實無關,兩字僅是同形字的關係。簡文“滷”其實應是“鹽”字異體。戰國文字中“鹽”字多作“”形,見於包山簡147、參看:林沄:《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

7、1992年第4期;收入《林澐學術文集》,第20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劉釗:《談包山楚簡中“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中國文物報》1992年10月18日,第43期第3版。上博竹書《容成氏》簡3等。或上半增从“水”作如下之形:可隸定作“”。此字見於齊“亡右”戈(《殷周金文集成》17.10975),黃盛璋先生釋爲“鹽”,“亡鹽”即齊地“無鹽”,黃盛璋:《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第3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其說久已得到公認。“”字“从水从或从滷从皿,是的繁構”。趙平安:《

8、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華學》第六輯,第107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衆所周知,戰國文字中省略偏旁的現象非常多見,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05~206頁“删簡偏旁”、“删簡形符”部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鹽)”形省略“皿”旁,就成爲簡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